今天沒有錄音,直接看文字更好理解哦
還記得去年,我跑到北京堵著海淀奧數名師、天天練的數學教研負責人——周淵明老師專門取經么?(舊文在這→)
今天,第二篇筆記來了,也是你們最關心的小學數學到底怎么學。
說實話,關于數學的學齡前啟蒙,我做了很多,也寫過不少。
但小D上了小學后,數學仍然是我最難輔導的一科。 和周老師聊完天才發現,原來數學學習中的難,其實繞來繞去,繞不過的,就只有3道坎。
是什么呢?
——也就是周老師特別提到的,小學階段的數學攔路虎
一二年級:計算
三四年級:應用題
五六年級:數域擴展
到底難在哪?在家怎么突破?掌握的標準又是什么呢?送上我的聊天筆記。
01
一二年級
最關鍵的10分鐘
我們都知道,在小學階段,打好計算的底子,是非常重要的。
數學是蓋樓,越往上越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高度抽象,計算也是一樣的,不管學到幾年級,永遠都是四則運算的底子,底子不牢固,越往上就越學越難了。
所以計算一定要練,且需要一直練的。
但這里,周老師特別強調了一句,很多家長只抓正確率,事實上速度才是第一位的。
因為考試說白了,就是“在單位時間內,爭取最多的分數”,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檢查是很重要的。(小D之前就吃過速度落后的虧→)
那速度到底要怎么抓?
--“難道每天給孩子做100道題?掐著表算多少時間內完成?”
周老師指出,“這是很多家長比較容易走的一個誤區,這種方式對本身做得快的孩子可能沒什么問題,但有的孩子,你會發現他會容易磨洋工,甚至一天都做不完10道,這樣下去只會越做越慢,效率越來越低。”
周老師的建議是,不要以做多少題為單位,而是以時間為單位。最簡單的方法:
一二年級的孩子,每天就練1-2個“10分鐘”
給孩子100道題,他們可能會抵觸。但10分鐘,是這個年齡孩子能坐得住的時間,那再苦再累,堅持10分鐘也就完事了,孩子心里會有個盼頭。
我們就不如從這10分鐘開始,即使孩子第一天只做了5道題也沒關系,先堅持,然后再慢慢加快速度,讓他第二天、第三天能夠一天比一天做得多就行。
等速度上來了,再給他慢慢提高正確率,比如說今天孩子就做對了5題,那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看看明天能不能少錯一點。
肯定有家長會問,那要練到什么程度呢?
周老師表示,沒有標準的,每個孩子不一樣,跟自己的昨天比就行。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第一周肯定是要家長盯著的,但最多一個月下來,孩子就慢慢能夠自己堅持了。
那么到三四年級,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再調整到每天2個10分鐘,3個10分鐘,早和晚或者晚飯前后分開時間去練習。
不要小看這10分鐘的力量,只要能堅持,孩子就能把基本功打好,將來才能夠跑得久跑得遠跑得更輕松。
02
三四年級
做孩子的學習搭子
三四年級的難,難在應用題,主要表現在兩點:
1.沒有形成規范:常見的錯誤如應用題的格式,不能只寫得數要寫過程,要注意單位,尤其是單位,不只出在應用題,填空、選擇都可能出現單位的換算。
2.邏輯鏈變長了:應用題通常要算幾步才能得出一個結果,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他的思維鏈條跟不上,就會覺得難。
先說規范這件事,這是個習慣問題。讀題的時候,單位圈一圈,看看是不是統一;列方程的時候,必須得寫解。
這些其實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平時也別偷懶,反復建立習慣。
那怎么延長孩子的邏輯鏈條呢?周老師的建議是,家長要裝得“笨”一點,多請教請教孩子,做他們的學習搭子。
怎么做呢?
#1
讓孩子說出解題思路
這也是我之前經常分享給大家的一個方法。
一道題孩子做對了,不代表他真的會了。咱們就把自己當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去問問孩子怎么做出來的。
不知道具體怎么問的,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下面這道題:
就是去問,孩子列出來的每一個算式的含義是什么?
12X3=36(歲),你就問這個12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乘以3啊?得出來的36又代表什么?
還可以接著問,那36+5=41(歲)這里,我們為什么要加5啊?
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聽老師講過了,把這個過程搬下來用了,看似都會了,但題目形式變一變還是會錯。
家長多問一問,就知道孩子到底理解了沒,孩子也能夠不斷在復盤自己的計算過程中,鍛煉邏輯,舉一反三。
那如果孩子自己也講不通呢?或者根本就做不對、不會做呢?那就要用到第二個技巧了:
#2
把邏輯拆分得細一點
做應用題有困難的孩子,有特別明顯的兩類:
一類,是動筆特別快,看到題就開始咔咔寫,寫了一會兒就卡在那寫不下去了;
另一類剛好相反,看到題就一直不動筆,光在那咬筆桿想就能想上半天。
第一類孩子,我們需要鼓勵他多想一想:
做的時候就先把條件圈出來。
動完筆之后,再讓孩子想一想,是不是還有哪個條件沒有用?
哪些條件還需要進一步的轉換?
這個條件我是不是只能得到這一個結論?
有時候孩子看著腦子快,可能就想了一步、兩步就停下了,還是要鼓勵他們多思考,在日常中幫孩子把這一步思考補齊。
第二類孩子,建議別想了,先趕緊動筆:
先在草稿紙上,把你能得到的東西都寫出來。
周老師提醒:孩子腦子里的內存其實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先看到,才能夠想清楚。
“就像我口頭問你1235加上5376等于多少,你肯定是寫到紙上才能算。”
孩子也是一樣,不把這個條件寫出來,他就進行不下去,他會一直在想。
周老師說,這倆類孩子,底層的引導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幫助他們學會拆解邏輯:
日常做題中,我們可以去引導孩子,我通過條件能夠知道什么,甭管知道了什么,有沒有意義,就把我能夠知道的結果都寫出來。
舉個例子,比如條件有“全班一共有40個同學,其中男生有15個”(沒有說女生)
我們直接就可以得到女生是多少,雖然女生是多少這個結論不一定有用,但只要是我可以得到的,就把它寫出來。 下面接著是,男生每人吃了5個包子,我就可以得到男生一共吃了多少個包子。 再往下,全班同學一共吃了100個包子,我們又可以得到啥? 這個時候就可以得到了,男生一共吃了多少個包子,和女生一共吃了多少個包子。
把這些已知的東西讓孩子先去理清楚,從已知里面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東西,然后再去看問題是什么。這樣一步步去拆,思路就有了。
以上是正著推,還可以反著,從結論去往前推,比如題目要求的是,“女生每人吃了多少個包子?”,我們可以問問孩子:
我要想知道女生每人吃了多少個包子,我們得先知道什么啊? 是不是就得知道女生有多少個人和女生一共吃了多少包子? 那再努力去找這兩個條件,如果沒有,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現有的條件去得到這兩個條件?
總結一下,這兩個方法,其實都可以帶著孩子去做:
第一個、從條件出發我能得到什么;
第二個、我要想得到最后的問題,那么我需要知道什么。
然后兩邊向中間靠攏,孩子就能把邏輯鏈補齊了。
日常多這么引導,孩子自然就會越來越善于用這些條件,思維鏈條也就會越來越長。
03
四五年級
在生活中“預熱”
數域擴展,也就是指五六年級開始學小數分數了。
難在哪呢,周老師舉了個例子:
烏龜走2米花了10小時,怎么算速度?
——孩子知道這是除法,但他們會拿10÷2。
因為2÷10對他們說是拿小除以大,這是違反了他們認知習慣的。
分數加法也是一樣,問1/2+1/3等于幾,孩子就會直覺地得出2/5。
包括孩子們都知道乘法越乘越大的,除法是越除越小的,但是突然到了五六年級就不是這么回事了,原來乘法也會變小,除法也會變大。對他們來說,就是原有的認知突然變了,孩子就會是懵的。
周老師說,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步,其實是需要提前去預熱的,或者更早一點,三四年級,甚至一二年級,就要有意識去做的。
#1
如何給娃預熱?
所謂的預熱,不是去教知識。周老師特別強調,像6X0.1=0.6這些,都不需要去講,知識就留給五六年級老師去教。
家長要做的是通過在生活中引入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建立這方面的數感。
生活中其實到處都是數學。比如小數乘法:6×0.5=3
我們帶孩子去超市買菜,土豆6塊錢一斤,你讓孩子幫你算一算,我買半斤是多少錢呢?
1斤是1,半斤就是0.5,6×0.5為什么會變小啊?孩子就會慢慢知道——因為乘的數比1小啊。
再舉個例子,小數除法,3÷0.5=6
看起來比乘法抽象很多,也是一樣買土豆,然后我買了半斤土豆,花了3塊錢,問問孩子,土豆每斤要多少錢呀?孩子不一定要會算,就讓他們列出式子來。他們自己就會慢慢找到這個規律。
#2
分步拆解法、也可以提前玩起來。
比如小數除以大數,孩子不一定要會算,但是先學會列式子。
拿“蝸牛走了8米用了4小時,速度應該怎么算?”
讓孩子列式子,他們知道是8÷4=2。
當孩子會了,我們再不斷去替換蝸牛走的路程:
如果蝸牛是走了6米用了4小時呢?要怎樣列式子? 4米呢?2米呢?如果只走了1米呢?
當你不斷去變這個數,他們就能去理解為什么,小數可以除以大數。這些完全是可以提前讓孩子接觸的。
周老師說,孩子對數的感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強,他們只是不習慣。
所以家長不用擔心他理解不了,咱們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舉例子,就是建立感知。
等到五六年級老師講的時候,他其實在小時候的生活中,就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了。
04
方法有了
就一定有用么?
聽完周老師分享的方法,是不是覺得,其實特別簡單啊?
但我知道,一定還會有人問:
讓我家孩子做10分鐘題?不行的。他連5分鐘都坐不住; 在生活中引入?家長哪有這個空哦!
方法不是死的,具體到某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要去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調整。
如果孩子只能坐5分鐘,那就從每天只練5分鐘開始;如果實在騰不出時間,那么花點錢請人請工具輔助。
關鍵就是調整到適合你的方法,然后堅持去做。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學會學習。
在聊天中,周老師分享過一個故事,他說他身邊很多清北的孩子,數學成績好的,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通常玩游戲也都很厲害。
但仔細去看,你會發現,他們把游戲的底層邏輯挖得特別透(我身邊的朋友也是這樣),有的甚至會去列一些表格,每一步該干什么,會激發什么連鎖反應,都非常清楚,因為他們會去從別的高手游戲視頻和自己實操經驗中,不斷去思考和總結經驗。
——說白了就是知道如何去學習,他們自己十幾年就是這樣學出來的,那這個方法用到哪里都很合適。
在我看來,比起眼前的一兩分,這才是對長期的數學潛力,更有意義的事。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關于學科學習的,大家有什么疑問,歡迎留言,我都會找到優秀的學科老師去求助,到時候繼續寫文章和你們分享。
周一分享了小D爸爸瘦身50斤的故事,大家的留言小D爸爸都認真看到了,他讓我一定要轉告大家表示感謝。你們知道嗎,因為你們的留言,他千年不發朋友圈的,竟然也破天荒發了自己瘦身對比圖。
很多人問的護肝片、調整代謝的益生菌,昨天也開團了,有需要的可以去看看哦
搜索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