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亞洲前首富、恒基兆業地產創始人李兆基去世,享年97歲。曾經的香港地產界四大傳奇人物:郭得勝、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如今只剩李嘉誠一位,香港商人的黃金時代終究還是迎來了黃昏。
對于李兆基的逝去,不知道李嘉誠會不會感覺到寂寥,但兩者長達半個世紀的商業爭斗,至今仍動人心魄。
中:李兆基
雙雄崛起——從順德少年到香江巨擘
李兆基和李嘉誠同為1928年生人,祖籍廣東,兩人雖同年,家境卻截然不同。李兆基出身順德金商世家,6歲學鑄金,12歲便執掌家族金鋪。
李嘉誠出生于潮汕普通家庭,11歲時逃難至香港寄居于舅舅家,做過茶樓跑堂、鐘表店學徒、塑膠花廠經理,底層的摸爬滾打經歷塑造了他對財富與風險更為敏銳的嗅覺。
1948年,李兆基攜帶1000港元赴港打拼,利用自己熟悉外匯和黃金的優勢,通過在幾間銀鋪掛單買賣外匯和黃金,賺到了第一桶金。與此同時,李嘉誠也在1950年代通過塑膠花廠完成了自己原始資本的積累。
1958年,李兆基和李嘉誠兩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地產行業。李兆基聯合馮景禧、郭得勝創立永業公司,首創“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模式,并在房地產市場大獲成功。 同一年,通過塑膠花發家的李嘉誠也一頭扎入房地產市場,在香港繁盛的工業區興建了一座12層的長江工業大廈,以工業地產為基礎在房地產行業站穩了腳。至此,李兆基、李嘉誠,這兩個時代雙雄的資本齒輪開始咬合。
右:李嘉誠
地王暗戰——搶奪美麗華結下150億元梁子
1950年代,李兆基和李嘉誠的首次聯手便拿下荃灣地塊,并合作開發了嘉兆臺。1972年,李兆基和李嘉誠還共同參與了新鴻基項目。可以說初期兩人還是以合作為主線,但隨著香港房地產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兩人的利益不免產生了碰撞。
1987 年匯豐大廈爭奪戰中,李嘉誠以 29 億港元投得中環匯豐大廈重建項目,拿下這一中環地標地塊。與此同時,李兆基采取暗度陳倉策略,以同等資金在尖沙咀連續競得三塊黃金地皮,形成對李嘉誠的戰略制衡。這一役,還只是餐前“甜點”,接下來的“美麗華”收購案則讓兩人之間的對決徹底公開化。
美麗華酒店
1993年,香港地標美麗華酒店因創始人楊志云去世引發收購戰。彼時,李嘉誠聯合外資財團意圖吞并美麗華,籌集的資金非常雄厚,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但楊志云家族因為擔心股權分散,再加上李兆基開出的條件極具誠意,不僅承諾不重組公司,還愿意讓楊家繼續管理。最后楊家表示,基于與李兆基的三代交情及楊志云生前的友誼,即便出價相同,也優先將股權賣給李兆基。最終,李兆基以 148 億港元成功收購,擊敗了李嘉誠的 127 億港元報價。
這次李兆基的“橫刀奪愛”,讓李嘉誠顏面掃地。據傳,他在董事會上拍桌大罵李兆基做事“太絕”,兩人就此結下“150億港元的梁子”,開啟長達數十年的公開競爭。
風水斗法——寸土必爭的中環地皮博弈
香港中環歷來被視為“風水寶地”,維多利亞灣的“九曲來水” 格局更被認為是聚財之所,所以中環以及周邊黃金地塊的爭奪成為香港房地產行業競爭的焦點。
2017年, 中環的美利道停車場地塊公開拍賣,吸引了香港9大財團參與競標。其中,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被公認為獲勝希望最大,因為這塊地周圍的多棟建筑如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等都是李嘉誠所有。但出乎意料的事,最終這塊地被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兆業地產以232.8億港元競得,樓面價高達53.9萬港元/平方米,創下了亞洲樓面價最高的紀錄。
和記大廈
拿下地塊之后,李兆基開始籌劃興建恒基大廈,但李嘉誠卻悄悄“使了個壞”,他宣布將重建美利道停車場旁邊的和記大廈,把大廈的高度,從170米提升到205米。這樣李兆基的恒基大廈“海景”就變成了“墻景”,而且和記大廈的玻璃幕墻設計反射美利道地塊,被外界解讀為 “風水壓制”。
針對李嘉誠的這一套布局,李兆基自然不甘示弱,耗資3.2億加固地基,并在樓頂布置 888 塊水晶八卦陣反制和記大廈。而后,李嘉誠又以《周易》“地水師卦” 為依據,將大樓打樁至 68 米深度。
最終,李嘉誠的和記大廈租金溢價 25%,而李兆基的美利道項目價值縮水 18%,這場地皮戰以李嘉誠的 “風水勝利” 告終。
終極對決——港珠澳大橋下的戰略角力
港商胡應湘1983年就曾提出興建港珠澳大橋,將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推動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但他的這一設想遭到李嘉誠的堅決反對。李嘉誠認為,一旦港珠澳大橋興建,將對其旗下和記黃埔的港口業務造成重大打擊,因此他極力反對大橋立項。
李兆基則聯合鄭裕彤、何鴻燊、郭炳湘等富豪組成“反李聯盟”,支持大橋建設,并斥巨資推動項目落地。在李兆基一方看來,大橋建成后,將極大推動香港旅游業、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并對其在珠海橫琴的項目發展帶來巨大利益。雙方還因此產生輿論戰,但明顯“反李聯盟”站位更高,以支持國家發展,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為由得到更多的支持。
港珠澳大橋
2018年,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李嘉誠一敗涂地,香港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分流,李嘉誠的港口收益減少約 30%,其壟斷地位被徹底打破。而李兆基因為目光長遠,支持國家戰略,推動基建發展,在內地贏得了更好的口碑。這場博弈,不僅成為兩人半個世紀競爭的重要轉折點,也成為改變香港經濟格局的點睛之筆。
英雄遲暮——商業帝國的傳承與時代宿命
1996、1997,李兆基蟬聯亞洲首富,但之后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資產縮水30%,李嘉誠則因為提前布局歐洲,而逆勢登頂并霸榜21年。直到2020年,李兆基以304億美元身家反超李嘉誠10億再度登頂,兩人的交替勝利成為香港乃至全球經濟時局的風向標。
2018年之后,兩人先后宣布退休。李兆基將恒基兆業交予長子李家杰(內地業務)與次子李家誠(香港業務);李嘉誠則讓長子李澤鉅全盤接手自己一手締造的商業帝國,幼子李澤楷獨立發展。
2025年,3月17日,97歲的李兆基去世,一個時代就此落幕。如今,李嘉誠因出售港口資產卷入地緣政治爭議,處境頗為微妙。沒辦法,這就是時代洪流下的英雄遲暮,雖殘酷,但誰也無法逃脫。
李兆基與李嘉誠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無聲戰役”已經結束,太平山下的商業競爭依然無休無止。回顧兩人97年的歷史,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屬于兩個男人的史詩,更是一個時代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