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世紀葡萄牙航海家繞過好望角搶奪香料,到21世紀中美圍繞芯片、能源的關稅博弈,貿易始終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經濟學家曼昆曾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其大意內容是,貿易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但貿易利得越大,戰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這一規律在大航海時代乃至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之下,都展現出了歷史的相似性。
1840年,英國以清朝銷毀鴉片為借口發動戰爭,這就是著名的鴉片戰爭。后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通過《南京條約》迫使清廷開放通商口岸,割讓港島并賠償巨額白銀。
而這場戰爭的本質,就是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強行打開國門市場的侵略行徑。
當時由于茶葉和絲綢都是西方的暢銷品,大量的白銀流入到清廷,而清廷又沒有進口,導致全球白銀量急劇減少,英國為了打開通商口岸,減緩白銀逆差,發動了一場以“鴉片”為借口的戰爭,最終撬動了國門。
英國通過貿易打開國門,其背后的邏輯和今天美國以芬太尼為由加征關稅本質上是一樣的。
1895年,日本強迫清廷簽訂《馬關條約》,不僅各占灣灣,還要求巨額賠償并允許日本在華設廠。這一條款也直接刺激了列強掀起瓜分清廷的浪潮,形成了“租界遍布”的局面。
到了1925年,民眾開始發起抵制日貨運動,但當時的北洋由于財政依賴列強的關稅分成,因此未能收回關稅自主權。
這種經濟依附的狀態,也恰似當前部分國家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困境,被迫選邊站。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25年,特朗普上任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就先后對華加征兩次關稅,最終覆蓋的關稅商品總額比2018年時還要高。
這也導致我國化工品出口成本上漲,部分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至臨界點,以潤滑油為例,疊加原材料的上漲,我國出口價格也被迫提高20%,訂單量也下降了12%。
關稅帶來的影響也倒逼國內企業走出去。大量的企業開始加速向東南亞轉移,這也導致2023年我國對東盟出口占比達15.6%,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貿易伙伴。
除此之外,美國繞過WTO加征關稅的行為,也削弱了全球多變體系的權威性,盡管我國嘗試訴諸WTO爭端機制,試圖維護自由貿易秩序。
但如果雙方的博弈長期化,也可能會迫使雙方轉向雙邊協議,加速全球貿易的碎片化。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不管是大航海時代的英荷戰爭還是鴉片戰爭,亦或是今天的中美貿易摩擦,關稅壁壘最終都將導致“雙輸”。
葡萄牙因為過度依賴香料貿易,在白銀危機中衰落,西班牙也因為掠奪美洲白銀導致國內通脹,經濟結構失衡。
今天,美國的家庭生活成本也在上升,通脹居高不下,而我國出口企業利潤壓縮,也是這一規律的延續。
在大航海時代,貿易體系以歐洲為中心;到了現代,在勞動力成本的影響下,形成了歐洲消費、亞洲生產的全球化體系。
而這種體系,目前正遭受特朗普的重塑。
縱觀近代史,幾乎所有國與國之間的沖突戰爭,背后都是經濟因素。
1511年,葡萄牙以20艘卡拉克帆船、32門重炮攻陷馬六甲海峽,通過軍事暴力控制了全球80%的香料貿易。
其背后的殖民邏輯簡單粗暴,每艘過路船都需要繳納20%貨物稅,漁民需要上繳十分之一魚獲,這種粗暴的關稅方式,最終也引發了荷蘭的反撲。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創“全民眾籌”模式,通過股票認購書將貿易風險轉化為資本市場的漲落曲線,以商業規則重構貿易秩序,最終又取代了葡萄牙成為“海上馬車夫”。
所有的不公平貿易秩序,最終都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沖突,來打破這種秩序平衡。
從馬六甲海峽的炮火到美國加征關稅,貿易始終都是國家實力的延伸。而貿易戰的本質,其實是利益的再分配。
如果分配的不好,雙方可能最終會以武力方式來決定話語權。
正如經濟學家曼昆所說,貿易的最終目的是讓世界更美好,而不是爭奪霸權。
只有回歸理性,回顧談判,才是真正解決這場貿易爭端更有效的方式。
這是理念和利益的對沖,也是話語權和綜合實力的搶奪,對誰而言,都不容有敗。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