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斜視患病率約2%,弱視患病率約2%-3%,斜視和弱視患者眾多,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其中弱視是兒童眼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出生后視覺系統受障礙導致的視功能和視力下降,‘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中,將加強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服務作為重點,覆蓋率要達到90%以上,未來強化斜視、弱視等兒童眼病的早期篩查和干預很關鍵。”3月18日,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主辦的“2025兩會健康策”直播中,華廈眼科醫院集團山東區域業務總院長、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組副組長王利華教授表示。
“斜視、弱視篩查越早越好。斜視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斜視若在半歲、一歲以內發生,對視力和視功能影響大,確診且排除其他疾病后,一般在一歲半以內進行眼斜視矯正手術;后天性斜視部分可通過戴眼鏡矯正,部分需手術治療;弱視可分為屈光性弱視(包括屈光參差性弱視和屈光不正性弱視)、斜視性弱視、形覺剝奪性弱視。弱視會影響視力,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終生視力缺陷,還會影響雙眼功能和立體視覺,對孩子學習、生活和未來職業選擇造成限制。”華夏眼科醫院集團安徽區域斜弱視小兒眼科首席專家,安徽省近視眼防治研究會名譽會長(前會長)陳林義教授表示。
成都愛迪眼科斜弱視與小兒眼科主任、四川省醫學科技創新研究會兒童保健專委會常務委員廖俊主任表示,弱視治療主要在視覺發育期,即十二歲以下,黃金治療期是三到五歲,此階段通過戴鏡、遮蓋等治療,大部分孩子效果良好。另外,嚴重的斜視弱視會導致生活不便、學習困難、就業受限。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這些情況,應及時帶孩子到專業眼科醫院檢查視功能,在孩子視覺發育關鍵期(三到五歲)進行屈光度檢查,每年或每學期定期復查,及早干預治療,讓孩子看得見、看得好、看得輕松。
“當前,AI技術和大數據在近視篩查和防控中的應用越來越廣,這些技術在解決近視防控方面有積極的推進作用。”華廈眼科醫院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執行院長李曉峰表示,未來,將在推動近視篩查和防控中主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推動技術創新,布局智慧醫療,引進和研發智能防控產品,如AI視力篩查、智能化眼底照相篩查診斷等。二是擴大服務網絡,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計劃到2029年將眼科醫院和眼視光門診部數量擴充到200家。三是響應國家號召,推動資源下沉,加大科普教育投入,提升基層醫生診療水平,培訓校醫,聯合慈善組織為偏遠地區服務,落實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可實現對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密切監測和預警,制定個性化防控方案。在眼鏡材料方面,會研發出更優質的材料,品種也會更加多樣化,可能會出現多種人工智能眼鏡,拓寬近視防控路徑。”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業務副院長,斜視與小兒眼科科主任、學科帶頭人潘美華教授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