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民
甲骨文的發現與解讀,是中華文明基因的一次重大解碼。當這些鐫刻于龜甲獸骨之上的神秘符號穿越三千年時空,在當代書法家的筆下重新煥發活力時,其意義已超越文字學的范疇,演變為一場關于文化根脈的創造性對話。杜建民先生以甲骨文書法為載體的藝術實踐,正是這種對話的典范性存在。他的作品集不僅展現了古文字造型美學的當代轉化,更構建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甲骨文藝術語言體系,為當代書法創作開辟了一條溯古開新的路徑。
杜建民深諳甲骨文書法的本質在于對"刀意"與"筆意"辯證關系的把握。他在作品中既保留了甲骨文特有的瘦硬峻利之感,又通過水墨的浸潤賦予其流動的生命力。觀其《天雨流芳》四字聯,橫向筆畫如甲骨契刻般戛然而止的方折,與縱向線條飽含篆籀筆意的圓轉形成強烈對比,在矛盾中達成和諧。這種對"刀筆相生"美學的創造性轉化,使作品既具有青銅器銘文般的歷史厚重感,又呈現出宣紙水墨特有的氤氳氣象。
不同于簡單摹寫甲骨原片的創作方式,杜建民將文字考據成果轉化為藝術創作資源。其《商王田獵》系列作品中,通過考釋田獵卜辭中的車馬、麋鹿等象形文字,以夸張的造型對比構建出極具張力的空間關系:車軸部件被強化為具有幾何美感的抽象符號,而代表動物的字符則通過墨色枯潤變化展現運動軌跡。這種建立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藝術想象,使古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成為承載先民生活圖景的視覺史詩。
在《風雨甲骨》等大尺幅作品中,杜建民將甲骨文的線性特征推向極致。通過控制筆鋒的提按頓挫,使單一線條同時具備契刻的力度與書寫的韻律。墨色從焦墨到淡赭的層次漸變,既暗合甲骨經火灼后的天然肌理,又構成具有抽象表現主義特質的墨象結構。這種創作方式突破了傳統甲骨文書法的展示維度,使古老文字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了觀念表達的嶄新可能。
作為植根云南的書法家,杜建民的創作中隱現著西南邊地特有的文化密碼。其作品中時而出現的朱砂點染,既是對殷商巫祝文化的呼應,又與云南民間甲馬藝術的視覺傳統形成對話?!对茙X契文》系列將納西東巴文的稚拙趣味融入甲骨文結構重組,創造出跨越時空的文字交響。這種在地性文化基因的注入,使甲骨文書法的現代轉化獲得了更深層的文化支撐。
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讓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已成為時代命題。杜建民的甲骨文書法實踐,既非泥古不化的形式復制,也不是解構傳統的觀念游戲,而是以敬畏之心深入文明源頭,以創新精神激活文化基因的藝術探索。其作品集中呈現的,不僅是個人藝術風格的成熟,更是當代中國書法家在文化自覺意識驅動下,對中華文明元典精神的當代詮釋與重構。這種詮釋,為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范本。(中國文促會書記、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曾來德)
編輯:大衛
編審:太行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