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聽說過各種有關于人體排毒、代謝的傳言,很多保健或養生產品、美容院推出的養生項目,都打著幫助人體排毒的旗號。
但事實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完全不需要依靠其他藥物或方式來幫助排毒,因為人體內部有完善的解毒和代謝系統,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器官只有兩個字:肝臟!
沒錯,肝臟的基本功能就是解毒和代謝,幾乎所有的毒素,都需要在肝臟內完成生物轉化和代謝
但是,肝臟本身卻并非是無堅不摧,無論是病毒感染、不健康的飲食或生活習慣,都可能會造成肝臟損傷,甚至是誘發慢性肝病出現。
更讓人擔憂的是,肝臟和其他內臟器官不同,它的代償功能非常強大,其本身又缺乏末梢神經分布
所以,很多慢性肝病的初期階段,患者基本都沒有典型癥狀。
而且,由于肝臟的生物轉化涉及到了人體多個系統,就算是有癥狀,也很難讓人聯想到肝臟病變。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哪些癥狀找上自己,才可能是肝病報道的表現呢?
1、飯后腹脹: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飯后腹脹都和胃病有關,比如胃動力不足、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等等。
但是,如果近期出現了莫名的食欲下降、進食后腹脹、有厭油惡心等癥狀表現,服用胃藥后無緩解,反而癥狀在逐漸發展和加重,這就可能是肝病到來的信號。
因為肝臟也參與到了消化運轉中,它既負責了分泌膽汁,又負責了營養物質的轉化、儲存。
而且,在肝病發展中,還可能會合并門靜脈高壓、腹腔積液、胃底靜脈曲張等多個并發癥,這都會對食物消化產生一定影響;
2、右上腹痛:就如上文中提到的,肝臟的確是沒有末梢神經,但是在肝臟的表面卻覆蓋了一層名為肝包膜的組織。
肝包膜上有大量神經分布,這些神經和膈神經連接在一起,屬于脊髓感覺神經支配。
當慢性肝病造成肝臟充血、腫脹或滲出之后,又或者是肝細胞壞死之后,肝臟的外包膜就會被撐開,并對神經產生刺激,導致患者右上腹出現鈍痛、脹痛等癥狀
3、黃疸:肝臟起到的是解毒和代謝的作用,在人體內部有一種名為膽紅素的毒性物質,它也需要在肝臟內轉化和代謝,其就是膽汁中的最主要色素。
當肝臟細胞發生病變之后,會造成膽紅素攝取、轉化和排泄機能降低,繼而發展為肝細胞性黃疸,患者可出現全身皮膚、黏膜、眼球鞏膜黃染,并伴隨小便深黃色、大便土陶色等癥狀表現;
4、疲勞、乏力:這是慢性肝病患者的常見癥狀表現,因為在患上肝病之后,患者本身的消化功能會受到影響,在嚴重情況下,甚至是會發展為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征
不但如此,當肝功能下降之后,還會對維生素E的吸收和儲存造成影響,同時膽堿酯酶的合成會大幅度減少,這會造成神經-肌肉傳導功能障礙,因此患者會出現進行性疲憊和乏力感。
從以上癥狀中不難看出,肝病的表現的確不夠典型,特別是容易和慢性胃病混淆,如果不進行專業的檢查,患者極容易出現錯誤判斷。
由于生活條件差,人們吃不飽吃不好,因此患有萎縮性胃炎的人比較多,導致患者胃酸分泌不足。那個時候多吃些稀飯,就能促進胃酸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還能提升血糖,所以才有了“吃稀飯養胃”一說。但是現代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得好,吃得飽,刺激胃酸大量分泌,患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大幅增加,這部分患者并不適宜吃稀飯養胃。飲食不規律出現胃酸分泌過多的癥狀,因此可以多吃饅頭、包子、面條等面食,面食屬堿性,可以幫助平衡胃的酸堿度,有助于中和胃酸。一般由于體內寒氣多,陰陽失調,膽汁減少,食物停留過久,增加腸胃負荷,久之則出現不適現象,其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膽汁和毒素是肝分泌和分離出來的,通過膽囊收縮排出體外,膽不好,就會使得部分膽汁和毒素滯留肝內,影響肝的正常代謝,繼而導致肝的局部損傷,短期是感覺不到的,其會自行修復,根源在膽,膽調養好了,肝也會逐漸恢復正常。
其根在膽,抽空到田間刨些帶根的灌南苦菜,煮點苦菜紅糖水,溫飲,原產地連云港灌南,葉子背面有白色絮狀物,平時食東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晚上不要熬夜,多休息,晚上早點休息哈。錯就錯了,現在改還來得及,趁現在,莫等閑!
因此,對于有肝病家族史、性生活過于紊亂、有長期酗酒史等肝病高危人群來說,一旦有類似的癥狀表現,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很有必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