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表示,可以用礦產換取美國的保護,讓美國來幫忙處理施壓反政府武裝的問題。當這個掌控全球70%鈷礦的國家,試圖用地下寶藏換取美國槍炮時,一場比烏克蘭危機更血腥的資源爭奪戰已悄然打響。
網友的質問振聾發聵:
“用礦產換美國保護,剛果要做第二個烏克蘭嗎?”
剛果政府軍與“M23運動”的拉鋸戰,本質是非洲最富饒礦帶的控制權爭奪。這支被指受盧旺達支持的武裝,僅用三個月就攻占東部鈷、鉭鐵礦區,控制著全球30%的鉭礦供應鏈。但鮮為人知的是,M23的閃電戰術與中國軍事教材高度相似——從三三制突擊到群眾路線,這支反政府武裝的操典竟帶著東方智慧。
美國對此的“解決方案”充滿諷刺:一邊制裁盧旺達軍官,一邊向剛果兜售“礦產換安全”計劃。這像極了19世紀歐洲列強的套路:
先縱容海盜劫掠商船,再以“護航”名義強簽不平等條約。齊塞克迪政府顯然病急亂投醫,竟將鎮壓叛亂的希望寄托于美國施壓,卻選擇性遺忘2017年美軍在尼日爾遭伏擊的狼狽——那時五角大樓連四名士兵的尸體都要用礦產公司的直升機運送。
拜登政府《關鍵礦產清單》曾經暴露了美國焦慮:鈷、鋰、鉭等17種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其中剛果供應著特斯拉75%的電池級鈷。但美國企業早已自廢武功——自由港公司十年前將全球最大鈷礦賣給中企,如今白宮想重建供應鏈,卻發現剛果90%的鈷礦已被中國掌控。
這份“礦產換安全”協議實為絕地反擊:美國試圖用軍事合作撬開中企護城河,正如其在烏克蘭逼基輔交出50%礦產收益。但剛果的賭注更大——協議草案顯示,美資將獲得港口使用權、礦產儲備共管權甚至駐軍權。這種“主權換子彈”的交易,讓人想起剛果前總統蒙博托的名言:
“非洲沒有朋友,只有主子和奴隸?!?br/>
在加丹加省塵土飛揚的礦場上,中國企業用二十年建成非洲最大鈷銅產業鏈:投資超128億美元,修建醫院學校,雇傭3萬本地員工。但齊塞克迪政府的“礦業新政”正在撕裂合作——強索中企股權、推動“去中國化”,甚至默許暴徒沖擊礦區。這種短視操作背后,是西方灌輸的“資源民族主義”幽靈在作祟。
諷刺的是,當剛果官員抱怨中企“壟斷”時,美國洛比托走廊基建項目卻因資金斷裂爛尾。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07年西方指責中國在非搞“新殖民主義”,如今自己卻重拾“炮艦外交”。剛果的搖擺揭示后發國家困境:
“既要中國挖礦的鋤頭,又想要美國殺人的槍炮,世上哪有雙全法?”
基輔的教訓觸目驚心:與美國簽署礦產協議后,烏克蘭不僅失去頓巴斯礦區,還淪為北約彈藥試驗場。剛果若重蹈覆轍,代價將更慘烈——美軍顧問入駐之日,恐成部落混戰升級之時。聯合國報告顯示,剛果境內有100多個武裝組織靠礦養戰,這些地頭蛇絕不會坐視美國分羹。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價值24萬億美元的未開發資源。當五角大樓的無人機開始盤旋在礦區上空,剛果恐將陷入“開采-沖突-再開采”的死循環。正如非洲諺語所說: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br/>而這次,剛果親手給美國遞上了踩踏草原的戰靴。
從比利時殖民者砍斷礦工手腳,到美國軍火商覬覦鈷礦芯片,剛果的悲劇總在重復同一個劇本:
資源豐饒成詛咒,大國博弈葬生機。齊塞克迪或許該聽聽中國援建工人的話,在科盧韋齊銅礦,中國工程師用淡化技術讓污水變飲用水,而美國顧問只教會衛兵如何瞄準抗議者。
非洲不需要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剛果更不是任人分割的蛋糕。當北京用基建換礦產、用醫院換信任時,華盛頓的“保護”報價單上卻寫著主權和未來。歷史將證明:
真正的安全從不在他國槍口下,而在自主發展的道路上,
剛果若不懂這個道理,恐怕連做棋子的資格都將失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