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遭受性虐待的人在成年后可能更容易陷入肢體、情感或性虐待的伴侶關系中。
在某些情況下,受害者本身也可能發展出施虐傾向。
這種代際傳遞現象被稱為"虐待循環"。
人們可能難以理解:為何童年受過性侵害的人會再次進入虐待關系?
這背后存在多重心理機制。
虐待循環的運作模式
童年受虐者可能在成年后:
重復實施虐待行為
不斷卷入受害者的角色
形成持續性惡性循環
01
核心原因解析
1. 熟悉感驅動
當兒童將"虐待"與"關愛"錯誤關聯時,本應產生的羞恥與憤怒會被扭曲為性興奮。這種早期形成的認知模式會導致受害者將施虐者的痛苦反應誤讀為愛意的證明。
2. 權力重構嘗試
通過扮演施虐者角色,受害者試圖:
復現童年創傷場景以尋求掌控感
通過支配他人緩解被害時的無助感
(但這種補償行為反而會加深心理扭曲)
3. 自我認知錯位
深層的不值得被愛信念
通過貶低他人維持虛假優越感
既自視甚高又自卑交加的矛盾心態
4.生理反應異常
部分幸存者會對虐待行為產生性興奮,這與大腦獎賞系統在創傷中的異常激活有關,并非真實意愿。
5. 情緒處理障礙
被壓抑的憤怒可能轉化為:
對親密關系的過度防御
通過攻擊性行為釋放壓力
在親密互動中無意識復現施虐模式
關鍵認知突破
成年后的行為選擇受童年經歷復雜影響,但絕非必然注定
濫用藥物、精神疾病、社會支持缺失等因素會加劇風險
打破循環需要專業心理咨詢和系統干預
02
行動建議
若你或親友正面臨相關困擾:
1. 聯系全國家庭暴力熱線
2. 尋求心理咨詢師進行創傷治療(推薦EMDR、CBT等療法)
3. 加入支持團體重建健康的人際模式
重要提醒:
童年受虐者普遍存在信任障礙和親密恐懼
可能發展出高風險行為模式(如酗酒、自殘)
需警惕"拯救者情結"帶來的二次傷害
打破虐待循環需要:
√ 認知重塑:解構錯誤的情感聯結
√ 行為訓練:建立健康的邊界意識
√ 社會支持:構建安全的人際網絡
注:本文所述心理學機制具有統計學相關性,但不構成對個體的絕對判斷。任何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專業的心理援助能有效阻斷負面模式的延續。
作者:Elizabeth Hartney
編輯:Chameleon
封面:《父與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verywellmind.com/the-cycle-of-sexual-abuse-22460
關注我們的社 交 媒體獲取最新消息,靠譜培訓每月更新。
微信: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