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京東宣布將“京東買菜”品牌全面升級為“京東七鮮”,并同步啟動京津冀地區的密集布局。這一動作距離京東宣布進軍外賣市場僅過去兩個月——2025年初,京東外賣在北京、上海等地試點“小時達”服務,直接與美團、餓了么展開正面交鋒。從外賣到即時零售,京東正以“電商3.0”戰略重構生鮮賽道的競爭格局。
京東的野心在于打通“人-貨-場”的最后一公里:外賣解決“吃”的即時性,七鮮則錨定“買菜+即時消費”的全場景需求。據京東內部人士透露,七鮮將以“生鮮+日用百貨”為核心,覆蓋30分鐘達、次日達等多層履約體系,與京東商城、京東物流形成協同閉環。
2.8萬億下的生死競速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突破2.8萬億元,其中社區生鮮業態占比達35%,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消費者對“新鮮、安全、便捷”的需求升級,正推動行業從傳統菜市場向數字化、品質化、即時化轉型。
但這個賽道早已擁擠不堪:
最先入局的盒馬鮮生,2024年實現連續9個月整體盈利,憑借“店倉一體+海鮮餐飲”模式鞏固中高端市場。
美團的小象超市以“30分鐘快送超市”為定位,依托美團外賣流量優勢快速擴張。
叮咚買菜,2024年調整后凈利潤4.2億元,通過全鏈路供應鏈能力在江浙滬筑起壁壘。
這樣一個環境下,京東的底氣何在?
首先是口碑與規模效應。京東電商20年積累的用戶信任度,以及全產業鏈(物流、供應鏈、數據)的協同優勢。
其次是先手布局。自2017年成立七鮮超市以來,已在北京、天津等地落地超50家門店,形成區域化運營經驗。
成功的流量閉環。京東APP月活超4億,疊加京喜、京東到家的下沉市場滲透,為七鮮提供天然流量池。
七鮮的“三張牌”:倉店、供應鏈、自有品牌
這一次,在京津冀這場關鍵戰役中,京東七鮮打出了差異化組合拳。
倉店融合:線下體驗與線上履約的“雙引擎”
七鮮采用“大倉(區域中心倉)+衛星倉(社區前置倉)+門店”三級網絡:大倉輻射100公里,存儲低頻、高毛利商品(如凍品、日用品);衛星倉覆蓋3公里社區,聚焦生鮮、熟食等高頻品類,實現“29分鐘達”;
終端門店兼具線下體驗與前置倉功能,用戶可到店自提或線上下單,坪效比傳統超市提升40%。
截至2025年3月,七鮮已在京津冀布局20個大倉、80個衛星倉,門店數量突破100家。
供應鏈降本:用規模換價格優勢
京東的供應鏈能力正在改寫生鮮行業“高損耗、低利潤”的痛點:京東七鮮通過“產地直采+海捕直達”模式縮短流通環節,區塊鏈溯源系統確保商品質量,物流成本壓縮支撐低價策略。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規模化采購。依托京東零售的百億級采購量,直接對接源頭農戶和品牌商,降低進價15~20%;
物流效率。京東物流的“千縣萬鎮24小時達”網絡,將生鮮損耗率控制在5%以內(行業平均8%-10%);
價格策略。七鮮蔬菜、水果價格普遍低于市場10~15%,通過“低價引流+高毛利商品盈利”實現良性循環。京東七鮮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進價,減少中間環節,將成本優勢轉化為“擊穿價”策略。例如,有機肉禽、MSC認證海鮮等商品價格低于競品10%,同時京東PLUS會員可享無限免郵權益,進一步增強用戶粘性。
自有品牌:從“搬運工”到“定制者”
七鮮在自有品牌上的投入堪稱激進。目前七鮮已有近百款自有品牌商品,涵蓋乳品、酒水、雜糧、熟食等高頻品類,定制化比例達50%;
在京東買菜時代就與與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大連海鮮養殖場等共建直供基地,推出“七鮮嚴選”系列;自有品牌毛利率比同類商品高8~12%,成為未來重要盈利點。
勝算幾何
京東七鮮的京津冀戰役,本質是“供應鏈能力+流量生態+本土化運營”的綜合比拼。其優勢首先是資源壁壘——京東系的物流、數據、資金支持,非區域性玩家可比;其次是模式創新——倉店融合解決了即時零售的成本與體驗難題;第三是時間窗口——在盒馬、美團尚未形成絕對優勢的北方市場,七鮮有望復制叮咚買菜在江浙滬的成功。
但是,挑戰同樣嚴峻。美團、餓了么可能以補貼戰反擊,盒馬也在加速北方布局;即時零售的高履約成本(單均成本15~20元)仍是達摩克利斯之劍;北方消費者對“即時買菜”的接受度仍需教育。
勝負或在于七鮮能否在3-6個月內快速跑通“規模-成本-體驗”的正循環,將京津冀打造成全國樣板。畢竟,在生鮮這個“家門口的戰爭”中,跑得快的未必贏,但跑得穩的才能笑到最后。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封面圖片除特別注明外,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