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好,我是觀象知遠!
3月21日,已經消失在大家視線中很久的司馬南“重出江湖”,不過,這次是因為稅務局給他開出來的一張罰單。
他因偷逃稅款被追繳、罰款接近930萬元,已經刷新了公眾對“愛國流量生意”的認知。
2024年底,司馬南的全網賬號突然停更了,當時網友說他“愛國生意涼了”,看來當時他已經被稅務部門盯上了。而這次偷稅案的金額曝光后,他曾經的“鐵粉”也開始紛紛倒戈:“原來他總罵資本家,是因為自己想當更大的資本家!”
大家也發現,那些整天喊著“主義”的人,心里算盤打得比誰都精明。
一、司馬南的“愛國流量”生意
司馬南這次的偷稅手段不算新鮮,還是老三樣:虛列成本、隱匿收入、虛假申報,讓名下公司冒充小微企業騙取稅收優惠。
根據稅務部門披露的數據,2019-2023年,司馬南僅個人就偷逃個稅、增值稅462萬元,加上企業虛列成本逃稅75萬元。要知道這只是偷逃的稅款部分,他的業務金額和利潤恐怕要要超這個數字。
一個自稱“為民發聲”的大V,為什么連最基本的守法義務都不愿履行?
答案藏在兩個詞里:貪婪和僥幸。
司馬南的生意版圖非常龐大:頭條、抖音、B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流量分成和廣告收入,單月收益可超50萬元。當年攻擊聯想的單條視頻播放量近億次,分成收入可能高達50萬元。
他的團隊早已形成一套流水線:蹭熱點、剪視頻、多平臺分發,再用粉絲打賞、廣告分成、知識付費變現。
但這些錢來得太容易,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自己是安全的。畢竟,誰會去查一個“愛國大V”的賬?但司馬南可能低估了稅務部門技術監管的進步。
二、“嘴上全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
司馬南曾痛罵美國是一個“鬼地方”,卻讓家人在硅谷購置300萬美元的別墅,兒子讀著每年4萬美元學費的私立學校;
他曾高呼“警惕西方滲透”,卻常年參加美國大使館活動,與美籍人士稱兄道弟;
他曾批判莫言“丑化中國”,卻忘了自己曾盛贊對方拿諾獎是“中國軟實力”。
這種“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的割裂,讓“愛國”徹底淪為生意道具,他也被網友們戲稱為“夾頭”。
司馬南最擅長的,是把“主義”變成生意的“魔法”。他深諳網民們的痛點:對貧富差距的不滿、對“資本”的天然警惕、對集體記憶的共鳴。于是,他把自己包裝成“斗士”,專挑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開刀。
從聯想“國資流失”到攻擊馬云、柳傳志為“資本家”,他熟練運用“扣帽子+煽情敘事”的公式,把復雜的企業改制簡化為“非黑即白”的道德審判。
剝開“正義”的外衣,內里全是生意經。
三、整治“司馬南們”,就是救民營經濟一命
司馬南對國家的傷害,遠不止于偷稅。
他煽動的民粹情緒,讓企業家成了“過街老鼠”:聯想被污名化為“國有資產流失”,柳傳志被罵作“柳八爺”,甚至連正常的企業經營決策都被解讀為“陰謀”。
當時的這種輿論暴力,導致民營企業家信心暴跌,有的選擇躺平,有的加速資產轉移。
而司馬南卻靠著這一場場“罵戰”,粉絲暴漲,賺得盆滿缽滿,巔峰時全網粉絲接近1億。
吳曉波曾痛斥他是“砸破民企車窗的第一塊磚”,而今天的處罰恰恰印證了這一點,愛國不是生意,那些靠煽動對立牟利的人,最終一定會被清算。
這不僅是司馬南個人的崩塌,也是政策風向的轉變。中央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到邀請馬云、雷軍等企業家座談,打擊民粹言論到重用科技人才, 也釋放了一種信號:絕不允許極左民粹綁架經濟,絕不容忍“扣帽子”式輿論審判。
別給“司馬南們”死灰復燃的機會
國家從來就沒有認可過司馬南的所作所為,一切都是他自導自演的表演。但是這些表演吸引了流量和關注。這讓我想起黃渤在電影里的臺詞:"現在騙子太多,傻子都不夠用了。"
所以,今天的這張罰單不僅是追繳稅款,更是對這些“流量黑產”的宣戰:讓造謠者付出代價,才能讓真正的企業家安心經營。只有讓“愛國生意”無利可圖,才能根治“司馬南式”的投機者。
案件通報里最意味深長的是這句話:"切實維護公平公正的稅收經濟秩序"。一定要警惕那些把“主義”當生意的人,他們煽動你的情緒,只為掏空你的錢包。真正的愛國,是尊重法律、支持實干的企業家,而不是為流量小丑的表演買單。
司馬南的涼涼,只是開始;讓更多“偽斗士”現出原形,才是我們對民營經濟最好的保護。
對此,您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