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來的
在五臺山上,阿彌在清掃庭院時提出人類起源的根本問題,弘愿老禪師用佛法解釋人是怎么來的?世界上第一個人是誰?老禪師借《起世經》講述光音天眾生的故事,用業力流轉闡釋佛教輪回觀與緣起法則的哲學內涵,并以幡動禪機的禪宗公案點破執著本相的迷障,通過自然意象法雨滌塵回歸佛教空性智慧。
晨鐘叩響,阿彌握著竹枝掃帚的手突然頓住。掃過千年古剎的青石板上,露水正映出他困惑的臉。
弘愿老禪師從精舍轉出時,正看見阿彌仰頭盯著殿檐上的風鐸(fēngduó即風鈴)。“掃地的笤帚倒成了掛礙?”老禪師將茶釜擱在石桌上,滾水聲驚醒了發怔的人。
“禪師啊!若按佛法說,人是怎么來的?世上第一個人從何而來?”阿彌注目老禪師,“像女媧摶土造人?還是亞當取肋骨成雙?”
老禪師往茶盞里注水的動作未停。蒸騰的水霧中,庭前千年的古樹上,松針突然簌簌作響。“《長阿含經》有載:‘此世界壞時,眾生轉生他方世界;此世界成時,眾生復從光音天來。'”茶筅(xiǎn 竹刷)攪起碧色旋渦,"所謂‘最初來此世界者’,實是業力相感而來。”
阿彌望著茶湯里浮沉的茶末,忽見水面映出飛鳥掠過的殘影。“光音天的眾生身帶光明,以喜悅為食。彼時大地涌出甘泉如酥蜜……”老禪師將茶盞推至阿彌面前,“貪食地味者身光漸黯,生出皮肉骨骼,從此困于形骸。”
竹掃帚啪嗒倒在石階上。檐角風鐸突然叮咚作響,驚起松樹梢頭的山雀。“禪師是說,我們本是帶著光明的天人?”
“《大乘密嚴經》云:‘眾生身中有如來藏,如燈在瓶,光耀不現。’”老禪師撿起掃帚,拂去青石上的槐花,“執著第一人的疑問,如同追問瓶中燈火從何燃起。”竹枝掃過經年累月的石紋,露出底下層層疊疊的青苔。
山風穿堂而過,吹動老禪師褪色的袈裟。“當年六祖見二僧爭論風動幡動,卻說仁者心動。”茶釜里的水又沸了,“所謂人類起源,不過是我們用分別心在無始輪回里妄立標記。”
阿彌低頭看茶盞,見水面自己的倒影碎成漣漪。晨霧不知何時散了,古剎飛檐上的鴟(chī)吻正咬著初升的日頭。竹掃帚劃過石板的沙沙聲里,混著老禪師最后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后山忽然傳來清越的鐘聲。石階上的槐花已被掃盡,露出底下縱橫交錯的紋路,宛如大地上古老的掌紋。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本文光音天意象里的眾生源自《起世經》,這個充滿詩意的佛經故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形態的獨特認知。眾生因貪著地味而失去光明之身的描寫,暗合佛教“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的根本教義。
文中融入六祖“風幡之議”的公案,將人類起源問題轉化為心性修證的命題。這種處理方式既符合禪宗“直指人心”的特點,又避免陷入形而上學的邏輯困境。
通過時空觀解構“橋流水不流”的禪詩,打破線性時空認知。這種非線性的輪回觀,與量子力學中的時間對稱性形成微妙呼應,體現佛法與科學在終極思考上的交匯。
竹掃帚、茶具、石階等日常器物構成禪意符號系統。特別是反復出現的"掃"的動作,暗喻修行者掃除心塵的持續過程。
(李松陽2025公歷0321《非常財富》 第02852篇 阿彌聞道第101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