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現象:
那就是父母的職業,會出現“代際遺傳”。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從事哪一行業,孩子長大后也有很大概率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這才有了大家喜聞樂見的“音樂世家”、“建筑世家”或者“演藝世家”。
在不少人眼里,這多少有些“玄學”的味道。
可實際上,它的本質是父母將自身的專業素養,轉化為了家庭的教育資源。
也就是他們用職業特性,給孩子安裝了“開掛”的底層密碼。
正如美國心理學會的一項長達30年的追蹤研究,所顯示的那樣:
父母的職業類型,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后的收入水平、職業成就和社會適應性。
那么問題來了,父母從事哪些職業,更易養出“開掛”的孩子呢?
接下來,我們就一探究竟。
01.醫生/科研人員,培養孩子的邏輯腦與韌性
無論是醫生還是科研人員,我們總能發現:
他們這類群體,更擅長用數據說話,用系統性思維來拆解問題。
此外,由于職業的特殊性,他們對于事物的要求更為嚴瑾、縝密,并且面對考驗和失敗的概率更多。
而這種特質,會在日復一日的家庭教育環節中,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投射在孩子身上。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
醫生/科研人員的子女,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學術表現,比其他職業的子女高出31%。
這并不是來自于基因傳遞的優勢,而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在父母的影響下,習慣用“證據鏈思維”來看待問題。
除此之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壓力模擬實驗顯示:
醫生和科研人員子女,在突發狀況下的皮質醇水平,升幅比其他家庭的子女低41%,顯示除了更強的應激調節能力。
其實,在這種家庭氛圍下,孩子也會形成縝密的邏輯腦,以及超強的韌性。
而這些因素,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中,都能起到正向的作用,讓孩子擁有“開掛”的人生。
當然,值得警惕的是,因為這兩種職業的特殊性,孩子可能會缺少陪伴,或者會成長于一種壓抑的環境里。
那么作為家長,就一定要設置工作和生活的物理邊界,讓自身職業對孩子起到正面影響的同時,也要及時規避職業的一些不良心態,對孩子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
02.教師/教育工作者,構建孩子的成長型心智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與時俱進的。
這也就側面的反映出,教師這個職業,需要以“成長”的態度來面對環境的變化。
而不斷學習、持續成長,就成了教師這個行業必須去完成的人生課題。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家庭里的孩子,也能在耳濡目染之中,構建自己的成長型心智。
而這種特質,對于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有著非常大的加持。
除此之外,教師工作的本質是知識的二次建構,他們比普通家庭的父母,更懂得“掌握學習方法”。
無論是在批改作業中積累的錯題分析經驗,還是在備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框架思維,都會成為家庭教育中的隱性資源。
更重要的是,教師家庭的環境氛圍,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
因為父母要備課、學習,孩子就會在榜樣作用下,和家長一起沉浸在正向發展的路途中。
根據劍橋大學教育系的跟蹤研究發現:
教師子女在元認知能力測試中,得分普遍高于同齡人23%。
這種對學習過程的監控調節能力,正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籌碼。
當然值得警惕的是,教師家庭的父母,常常會把工作和生活交融在一起,從而產生誤區。
簡單來說,他們會把對待學生的那一套,照搬在孩子身上。
但問題是,過度的管教和高壓,常常會陷入窒息的家庭環境中,不但心理上容易產生問題,還會導致親子關系失衡。
這一點,需要格外注意。
03.企業家/創業者,激活孩子的領導力
哈佛大學商學院,對3000名企業家子女進行過相關調研,結果發現:
43%的人在童年時期,參與過家族企業的經營活動。
雖然其中有一部分并沒有繼承衣缽,但卻比同齡人更早展現出領導力和商業敏感度。
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職業環境浸潤效應”。
其實,關于這一點,我們能夠很好的理解。
畢竟像是企業家家庭的孩子,往往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他們不但可以獲得更為優越的教育資源,更關鍵的是,他們在父母的影響下,也能見到更多的世面,不斷的提升認知。
久而久之,這種家庭的孩子,就會和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慢慢拉開差距。
而且,因為可以倚靠背后雄厚的“資本”,這類孩子的“試錯”成本很低,他們可以擁有很多機會,去冒險和嘗試。
在這種不斷試錯、不斷自我糾正的過程中,也更容易積攢經驗,獲得開掛人生。
其實,父母職業,在孩子身上的鏡像投射,并不局限于上述三種。
哪怕我們很多人的職業一般,但是我們也能從中萃取到優勢資源,從而給予孩子一系列的正面引導。
正如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的那樣:
最好的教育,是把工作方法論轉化為生活智慧。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的職業普通,但只要能夠進行分析和整合,就能為孩子的成長帶來助力。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