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風向,從海淀吹過來。
作者|王博??
上周,全球人工智能行業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美國加州硅谷地區圣何塞這座小城,只因為英偉達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GPU技術大會)在這里舉行。
在GTC期間,「甲子光年」和幾位從國內過來參加GTC的AI學者、從業者、投資人聊了聊,在問到接下來的安排時,他們紛紛提到了一場活動——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人工智能主題日”(以下簡稱“人工智能主題日”)。
一位投資人告訴「甲子光年」:“GTC還是圍繞英偉達展開,今年國內企業發聲相對較少,回去后還是想參加國內高規格的AI活動,感受一下行業的真實水溫。”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活動?
根據官方已經發布的消息,2025年“人工智能主題日”系列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舉辦時間為3月27日至31日。
「甲子光年」從消息人士處了解到的最新情況是,圖靈獎獲得者約瑟夫·斯發基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主任鄂維南,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百度首席技術官CTO王海峰,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生數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朱軍,面壁智能創始人李大海,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等都會來到現場。
與會嘉賓將圍繞大模型、新一代AI與科學應用、具身智能與通用人工智能、未來產業、人才培養等國內外前沿熱點話題,開展百場主題演講與圓桌對話。
我們還進一步從消息人士處了解到了更多“人工智能主題日”系列活動的信息,從這些信息中,我們看到了NeurIPS的學術前沿,看到了GTC的生態賦能,也看到了達沃斯論壇的全球合作。
盡管“人工智能主題日”去年首次舉辦,但其已經成為一場國際頂級AI活動,有潛力成為全球AI行業風向標。
1.什么是全球AI行業風向標活動?
一場能被稱為全球AI行業風向標的活動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第一,要展現并討論前沿技術。2022年底,ChatGPT的橫空出世以及之后的大模型熱潮,其實早在2017年的NeurIPS上就已埋下伏筆,在這場會議上,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發表了。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介紹了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學習架構,Transformer則徹底改變了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
而2024年英偉達GTC上,黃仁勛這次把這篇論文的作者請到了現場,論文作者之一的Aidan Gomez展望未來時說:“世界需要比Transformer更好的東西。”今年的GTC上,英偉達則首次舉辦“量子日”活動,討論前沿的量子計算技術,盡管量子計算還存在爭議,但英偉達已經在布局未來。
第二,要有全球影響力的嘉賓。匯聚全球頂級科學家、頭部企業領袖、政策制定者及跨界思想者,形成“產學研政”多維對話平臺,體現行業共識與分歧的真實碰撞。
在NeurIPS 2024上,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發言就引發了全球AI行業關注,他說:“預訓練毫無疑問將會終結,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會再有更多數據了。”
伊利亞在NeurIPS 2024上演講,圖片來源:X賬號@NIK
第三,要具備產業落地的示范性和生態輻射能力。比如,展示AI技術規模化應用的標桿案例,并基于數據與趨勢分析發布權威行業報告,精準預測未來3~5年技術商業化路徑。通過初創企業路演、資本對接、開發者生態活動,推動技術轉化與商業孵化,形成“大會發布-資本跟進-企業落地”的連鎖反應。
第四,要配套政策和行業共識。比如,構建國際AI治理的核心討論場域,推動跨國合作協議、發布本地產業政策,為AI產業發展定調。
真正意義上的全球AI風向標活動,本質是要掌握“技術趨勢定義權”與“產業生態話語權”,既需突破“成果展示”層面,更要成為規則制定者、資源分配者與敘事主導者。
按照上面的四條標準來看,“人工智能主題日”已經蓄勢待發。
「甲子光年」了解到,“人工智能主題日”系列活動采用“2+5+N”活動框架(2場核心論壇、5場專場論壇、N包括四類10場其他特色活動),包括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AI未來論壇:創新·投資·全球化2場核心論壇,中國具身智能大會、AI for Science青年論壇、通用人工智能論壇、人工智能領軍人才發展論壇、區塊鏈與隱私計算論壇5場專場論壇,以及四類10場其他特色活動。
這些論壇和活動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具備相當的行業影響力,放在一起舉辦,讓“人工智能主題日” 同時具備前沿、學術、政策、產業、生態、人才等屬性。
2.風從海淀吹過來
2024年,「甲子光年」就參加了“人工智能主題日”活動,這也是中關村論壇首次設立人工智能主題日活動。
在活動中的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事先沒有一點聲張,中國首個長時長、高一致性、高動態性視頻大模型Vidu發布了。
朱軍發布Vidu,圖片來源:「甲子光年」拍攝
當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生數科技首席科學家朱軍放完Vidu的演示視頻,現場響起了5秒以上的掌聲。
“已經很接近Sora了!”“生成質量很好。”在場多位觀眾感嘆。
可以說,中國AI視頻生成模型與OpenAI Sora競爭的第一槍是從“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打響的。
而到了去年12月,Sora正式上線的那一天,朱軍對「甲子光年」表示:“這次Sora的新發布,相比當時帶來的沖擊度減弱了很多。”
而在回答“現在國內的視頻生成模型和Sora的身位如何”這個問題的時候,朱軍說:“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階段。大家在基模等方面是不輸于Sora的,甚至在多主體一致性、生成時間的效率等特性上,可能比Sora做得更好。Sora展示的生成時間是分鐘級,我們現在可以做到30秒或者更短的時間,在技術上已經不輸于它。”
這種底氣一方面是來自Vidu團隊多年的技術積累,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產業土壤的培育,因為大模型的突破是一個多維度、跨領域的綜合性過程,需要技術與產業應用的深度融合。
「甲子光年」了解到,朱軍今年在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將發布視頻可控生成模型新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智源研究院將在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發布面向多元AI系統的統一編譯器FlagTree。
面向多元AI系統的統一編譯器通常指的是一種專門為多種不同的AI硬件和平臺優化、編譯和運行代碼的編譯器。AI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不同的硬件架構上,比如CPU、GPU、TPU、FPGA等。不同的硬件架構有不同的指令集、計算模型和優化需求,因此,開發一個能夠支持這些異構硬件的統一編譯器變得非常重要。
此前,智源研究院已推出面向多元AI芯片的開源大模型通用算子庫FlagGems,目前FlagGems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基于Triton的人工智能通用算子庫。以FlagGems為開始,智源致力于面向多元AI芯片、面向全球的統一、開源、合作型生態。
除了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之外,“人工智能主題日”期間舉辦活動上也有多個重磅發布。
中國具身智能大會將發布具身智能十大重點研究方向、具身智能標準化白皮書。
AI for Science青年論壇將發布大原子模型DPA-3、AI自動化分子發現平臺、DeepFlame燃燒反應流計算模擬開源平臺以及新一代科研知識庫與文獻專利開放平臺Science Navigator。
通用人工智能論壇將發布通用人工智能的數理定義、評級標準與測試平臺TongTest,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通通”2.0,通用人工智能行業智能體工場TongAgents等前沿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領軍人才發展論壇將探討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布“智星青年人才計劃”,揭牌北京市少年人工智能學院。
區塊鏈與隱私計算論壇將發布《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其實,在去年“人工智能主題日”活動舉辦期間,北京市發改委會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了《北京市關于加快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引領發展的若干措施》;海淀區發布了《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街區”概念,并發起成立了中關村人工智能產業聯盟。
「甲子光年」了解到,今年“人工智能主題日”期間,預計將發布50項重磅成果,主要成果包括:
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發布; AI100青年先鋒發布; 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調度平臺發布; 北京唯實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 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合作發布; 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合作子基金簽約; “投中榜2024年度中國最具創投價值城區榜單”發布; 北京市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揭牌;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發布“智星青年人才計劃”。
3.“積淀·涌現”
今年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的主題是“積淀·涌現”。
這是一個頗具深意的主題。
在GTC期間,黃仁勛特意提到了中國:“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來自中國,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接近這個比例。據此可以推測,未來大量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將來自中國。”
而中國人工智能研究人才資源最集中的區域莫過于北京市海淀區。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海淀區擁有北大、清華、人大等37所高校,全國重點實驗室52個、國家科研機構106個,人才資源200余萬,其中人工智能學者1.23萬名、AI2000全球頂尖學者101位,均占全市80%以上。集聚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約1300家,其中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26家。備案大模型76款,占全國三成。
圖靈獎獲得者、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紐約大學教授楊立昆在GTC上也談到了一個“冷知識”:“一個有趣的案例是,過去十年中被引用最多的AI領域論文之一,是2015年關于殘差網絡(ResNet)的研究。”
這篇論文是《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作者是何愷明、張祥雨、任少卿、孫劍,當時他們所在的機構是微軟亞洲研究院,位于海淀區丹棱街5號,可以說這篇論文誕生在海淀。目前,該論文目前被引數為267878,超過了《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目前被引數267878,圖片來源:Google Scholar
正是這種積淀,讓中國AI大模型的涌現成為可能。「甲子光年」了解到,海淀區已有備案大模型76款,其中DeepSeek也在海淀區備案。
今年2月,在2025智能產業生態論壇上,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表示:“海淀區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基礎最好、人才資源最集中、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產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先發優勢。”
而北京市也提出了“舉全市之力支持海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進一步明確了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定位和方向。
這對于海淀來說,是肯定,更是重任。
夯實產業基礎,延續先發優勢,是海淀正在做的事情。?
當然其中也會遇到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從今年年初的DeepSeek到前段時間的Manus,從算力資源空置到算力運營商股票飛漲,從海淀到硅谷,AI行業又進入了新一輪快速迭代期。
在英偉達GTC的現場,懸掛著一條黃仁勛的標語:“我們對世界的貢獻是創造一臺時光機,在今天揭示未來。”
GTC現場黃仁勛的標語,「甲子光年」拍攝
這是很硅谷風格的表達。
但海淀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靜水流深”式的表達。
所以,這場將在海淀舉辦的“人工智能主題日”系列活動才會受到廣泛關注。
而我們也期待在今年的“人工智能主題日”上看到更多“涌現”時刻。
(封面圖來源:中關村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