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圖媽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這兩年,“消費降級”成了一個流行詞。
到了今年,消費降級也在逐漸迭代,最近又冒出一個新詞“極致低消費時代”, 用來形容,大家的消費降級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比如,蜜雪冰城的1元冰杯銷量暴漲,瑞幸的九塊九替代了星巴克,很多有娃家庭的出行計劃也從國外滑雪到近郊徒步,從網紅景點到公園野餐,朋友圈的含“金”量持續縮水。
有人說,這是消費降級的2.0版本,人們不再為“面子”買單,更在乎每一分錢能否換來真實的幸福感。
尤其是一些中產家庭,在當下的大環境里,也一直在平衡家里的各項開支,開始做聰明的“斷舍離”。
中產家庭
消費降級到什么程度了?
現在帶孩子去商場,明顯感覺到人流量變少了。
一方面,大環境沒有以前好、不是失業就是被裁員、孩子教育支出超負荷,大家的購買力受到了影響,以前可以為了喜歡的東西買單,現在要貨比三家,精打細算。
另一方面,很多人的消費心理發生變化,從注重生活品質到認清“剛需才是首要目的”,紛紛把目光投向更具有性價比的平替方案。
有調研顯示,一線城市中產家庭非必要支出縮減38.6%,中產家庭的消費降級,早已不是段子,而是生存策略。
我跟辦公室的媽媽們聊了聊,發現大家都在生活上做了些調整,從以前的“買買買”到現在的“省省省”。
有人說,以前手頭寬裕的時候,吃穿用度都追求名牌,現在衣服更傾向于購買保值的品牌和基礎款,而不是頻繁購買新品;
有人說,以前不管遠近,只要帶娃出門都開車,現在為了省下油費和停車費,近點的地方一家人都選擇綠色出行;
還有人說,以前隔三差五帶孩子打卡五星級餐廳,現在出門都選擇性價比高的小館子,或者買菜在家做飯。
每年寒暑假的全家旅行,也從飛機、高鐵、大酒店的固定“三件套”,變成去京郊爬山,去公園搭帳篷。
看似是“降級”了,其實降級的只是價格,快樂沒有降級。
我之前還跟兩個孩子聊過,結果發現圖圖和小樹完全不在意去哪里玩,他們的快樂特別簡單,有時候僅僅是在草地上瘋跑一天。
作為普通父母,大家也不必要求自己事事都要最好,該省的地方省,該花的地方花,畢竟在形勢不是太好的時候,存住錢就等于賺錢。
不過話說回來,在教育支出上,還是應該盡量保證孩子的需求,有選擇的消費。
尤其是在孩子的興趣選擇上,經濟條件好的時候,讓孩子學個特長,多點才藝畢竟沒有壞處,但隨著錢袋收緊,興趣班的學費逐漸成為了中產家庭的負擔。
像是曾經被中產家庭視為“標配”的鋼琴、馬術、冰球,因為看不到投入帶來的實際回報,如今成了最先被砍掉的“焦慮稅”。
很多家長認清了教育的本質,不是用跟風消費砸出“精英”,而是選擇一些性價比更高的興趣班或者平替課,為孩子的未來鋪路。
比如那些一年10萬的興趣班,孩子如果堅持不下來,錢都打了水漂,不如先換成低價體驗課帶孩子感受一下,等孩子意愿強烈了,再報班也不遲。
總之,消費降級不是降低對孩子的期待,而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在經濟能力允許的范圍內托舉孩子。
消費降級的浪潮下
普通家庭,如何保留教育的最高性價比
在消費降級浪潮下,普通家庭如何調整孩子的教育支出?才能更好保持教育低投入,高產出?
可能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太一樣,具體策略也有很大不同,但總的來說,也許可以從以下這3個層面考慮:
1、砍掉“別人家的興趣班”,建立需求漏斗
從前,我們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別人家孩子學的東西,自己家孩子也得有。
可結果呢?孩子累,家長苦,每天上個課都要斗智斗勇,最后只剩下一堆落灰的樂器和半途而廢的課程。
如今在消費降級的浪潮之下,聰明的家長應該用“需求漏斗”來給孩子篩選興趣班:
一看是否剛需,對升學有沒有助力,比如中考體育的三大球類,學科補漏的課外班,還有游泳、練字這樣的必備技能可以保留,這些有長期價值的興趣班,遠比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特長更實用;
二看孩子是否真正熱愛,雖然感興趣≠有天賦,但與其逼著孩子做毫無興趣的事情,可能還會破壞掉親子關系,倒不如征求孩子的意見,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愛好;
三可以試試找找平替”方案,現在很多興趣班都是高價私教,比如鋼琴、比如球類運動,一年下來都要十萬起步,其實大家也可以考慮給孩子找找性價比更高的小班課。
2、從“燒錢內卷”到性價比為王
養孩子就像養了個吞金獸,很多中產家庭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拼國際教育,拼學區房,企圖用重金“砸出來”一個完美學霸。
但這兩年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很多中產父母意識到,燒錢內卷成本太高了,可能十分耕耘,才能有一份回報,于是開始尋找性價比更高的教育。
有的把孩子從國際學校轉到公立學校,有的把昂貴的馬術課換成游泳課,有的放棄線下課轉而投向線上課。還有的幫孩子做資源整合,不見得出國才有見聞,國內的博物館、藝術館依然可以讓孩子有所收獲。
從燒錢內卷到性價比為王,中產家庭的這一轉變,并不意味著降低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值,而是在確保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尋找一條更從容的道路。
3、用“內驅力”代替外推力
消費降級倒逼我們思考,哪些投入能真正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辛苦多了,不光學習上卷,興趣班上也卷,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全面發展,一口氣報10來個興趣班,久而久之孩子眼里沒了光。
我覺得咱們得先搞明白一點,逼孩子學這些究竟是家長的意愿,還是孩子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而不是填鴨式的課程。
與其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不如深耕1-2項孩子擅長的領域,比如運動,比如理科啟蒙,慢慢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有時候,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比起一股腦地塞滿燃料,更重要的是先幫孩子找到那團火。
普通家庭的“教育降級”,不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躺平,而是用更清醒的態度,為孩子規劃一條可持續的成長路徑。
在這個極致低消費的時代,愿我們都能成為理性派父母,用有限的資源,為孩子創造無限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