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待我凱旋歸來
45.07萬人報名的漢馬,最終只有4萬幸運兒踏上賽道,浩浩湯湯跑過長江大橋。
高手都懂,滿世界跑馬拉松,跑的就是各地舉城迎接英雄的儀式感。巴黎馬拉松終點在凱旋門,柏林馬拉松終點在勃蘭登堡門……每屆都是名場面。
武漢的排面就是長江大橋武昌橋頭了,君不見——
黃鶴樓重檐翼館,四闥霞敞。武昌城依山傍江,好整以暇。
跑漢馬,能留下一張跟黃鶴樓、武昌城同框的勃勃英姿,曝光時間一千八百年,這是別的馬能比的嗎?
不獨漢馬期間,線上線下,武昌城出圈,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去年秋天,一直躲在漢陽門花園后面優哉游哉的老街,斗級營,藏不住了,一期開街。一時間,全網刷屏:
你們老武昌江景寶藏機位捂得好緊哪!
緊接著,曇華林山頂小火車鳴笛,古城墻開放。在這里,武漢本地人大多也是頭一回看到武昌古城萬家燈火亮起來:
原來,一千八百年的煙火氣,韻味這么足。
剛開年,斗級營二期動工,連帶周邊的得勝橋、經心書院,一直延伸到蛇山腳下。
不拆真遺跡,不建假古董,這些年,武昌古城煥新升級一路小跑,規模可觀,效果可感。
||斗級營一期
2024年,武昌區接待游客超5056萬人次,位列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區全國第五、中部第一。
假如數據統計能從唐代開始,武昌恐怕要霸榜千年。
那時候,詩仙李白領銜一波頂流,錨定武昌社交主場,迎來送往,創作爆款。李白送孟浩然,送二季……王維送康太守,杜牧送王侍御,岑參送費子,溫庭筠送,王昌齡送……
但凡有點名氣,都要打破頭在黃鶴樓訂個雅座,不然都不好意思給人餞行、寫詩。
相形之下,后世武漢人動不動——
“外碼才克爬黃鶴樓。”
驕傲到像在撒嬌,是為傲嬌。
話是這樣說,5號線通車后,從司門口黃鶴樓站上來打卡紅墻機位的,有一個算一個,越是本地老人家越動情。
自然了,今年春晚在這里鳳凰騰空,全球矚目,在老武昌看來,不過是天元歸位,本該如此。
武昌城就是有這樣一種定力,溫潤而強大,使此心安住,使江漢朝宗。
||曇華林
2007年,重慶人張大水來到武大讀研,他扛著相機走街串巷,給武昌老城拍了成千上萬張照片,還畫在紙上,制成繪本。
2010年,他租下曇華林56號,開了大水的店。
他常常在古城里流連忘返。循著書中線索,去小金龍巷探訪蕭紅足跡;散步云架橋,想象老舍筆下清靜的武昌;在花園山老居民的院墻邊,尋找明朝城墻磚。
古城讓張大水看到了更廣袤更豐厚的武漢。
曇華林熱鬧起來,不止一個張大水,一眾愛折騰的后生們紛紛來到這里,老街老巷間長出武漢第一批原創小店鋪,成為初代網紅。
|| 黃鶴樓紅墻下,打卡文創
人人沉浸發財夢的2010年代,多少才華熱情兼備的年輕人躲進老武昌深處,沉下心做著小而美的事業。各種新鮮沿著古城肌理發育,老樹新枝,互相滋長,潤物無聲,醞釀新一輪的厚積薄發。
2021年,地鐵5號線貫通蛇山南北,CITYWALK風行全國,就像兩只手合力推開城門,游客們叼著黃鶴樓文創雪糕驚喜發現:
武昌城,你藏得好深哪!
紅墻火了,還有大橋、糧道街、大成路……說是結隊出道不太合適,總之,那時起,打開朋友圈就能刷到武昌城。
城有格局,格局養氣。
蛇山如脊,江山如畫,從小在這里長大的人,懂得它的大方從容,安得下心,沉得住氣。
每一輪城市更新,都會有人離開,有人歸來。地圖上的每一條新路,都是意欲讓古城“走出去”,在武昌伢眼里,卻都是回家的召喚。
去年底,地鐵11號線東段2期、3期武昌段首開段開通,串聯起光谷和武昌南城。今年官方宣布,13號線提上日程。
網友@“武漢阿松”根據官方示例繪制走向示意圖,在他筆下,線路沿著天河機場,一路走入熟悉的司門口、小東門,情深款款,怎不憶武昌。
生于茲長于茲,有些好,不可說與他人,宜收在心底,帶在路上。
朋友小唐在蛇山腳下長大,她家房子依坡而建,如游戲《紀念碑谷》般立體,尋常生活也過得上下雀躍。
周末的儀式感,是早起翻山,一頭鉆進熱氣騰騰的大成路過早。
熱干面攤前霧氣彌漫,麗華早點師傅手腕一抖,芝麻醬拉出金絲。王氏燒麥店門口排著隊,新出籠的燒梅糯米流湯。
回到家中,黃鶴樓如風鈴掛在窗口,陪伴遠望的少年。傍晚時分,平湖門外江水低洄,或嬉或泳,人人自得。
這樣的日子讓人忘憂,仿佛無聲約定:
生活會永遠如此繼續。
2023年秋天,一條雙層隧道穿過蛇山,幾百年來雞犬相聞往來少的南麓北麓瞬間直通,“得勝橋和復興路竟然可以是筆到筆直一條路”,顛覆了老家老戶的天地時空。
||紫陽公園
那段時間,不少老武昌遷出古城,小唐也已舉家搬到白沙洲。她趕在隧道通車第一天來嘗鮮,“三車道好寬敞,一路通暢。跟以前不一樣了。”九分欣喜,一分鄉愁,欲說還休。
聽說,隧道還要繼續南延,連通新家,今年右岸臨江大道也會打通。這樣一來,古城更像是大武昌四通八達的心臟,更讓人歸心肆起了……
一千八百年來,武昌城一脈相承,但絕非一成不變。
黃鶴樓“火經三發,工屆八興”,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是它第二十七次涅槃重生后的容貌:變了樣子,換了材質,挪了地方,還安了電梯,仍然是八方所向的那個黃鶴樓。
直到654年前,也就是武昌城四百多歲時,它才得以擴展到蛇山南麓,那時候,南湖水還在城內蕩漾。
武昌人從小穿梭千百回的古樓洞,最早是在司門口鑿出1.0版,那之前南城北城間往來極難。直到1904年,古樓洞才在目前所在處建成2.0版。前年開通的黃鶴樓隧道,可視作“古樓洞3.0版”。
99年前,城墻拆除,但老家老戶的武昌人并不會因此弄錯古城的輪廓方圓。
從古希臘時起困擾著西方人的“忒修斯之船悖論”并不會困擾武昌人:
相比有形的城池,真正的武昌城,是人心中對它無形的認同。
打通了黃鶴樓隧道,你就會恍然,得勝橋和復興路,在地圖上本來就是一條直線,所謂“千年古軸”。如今隧道開通只是著手去完成古城未竟之意、待續之筆。
今年啟動的蛇山北坡胭脂路-古樓洞城市更新,把“服裝設計”作為主題,當然也不是心血來潮。
畢竟,胭脂路上的老師傅專注手搓COS服二十年,早就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揚名海內外。
||斗級營一期
聽說司門口的武昌飯店拆除改造,扼腕之余,也有好奇心大的武昌伢略做功課,發現原來武昌飯店所在地是過去的藩司(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司門口”的本義就是“藩司衙門門口一帶”,于是又對老司門口的復興有了新的想象。
故事總是未完待續,這就是今人今世的使命,投入其中方為情懷。
要說曾經武昌城最神秘的所在,還得是鸚鵡洲橋頭、巡司河口邊,占據沿江一大片的老武船一帶。
說起老武船,武昌人人都知道,誰也沒去過。直到2020年,武船逐步從武昌城內遷出,原有廠區才陸續開放。
武漢人探頭探腦七十多年,這下得償所愿,光明正大來citywalk,武船舊址尤其是沿江一帶,很快就火了。
||烈女渡
石筑堤岸上,三百多年歷史的烈女渡顯露真容。古碑上字跡鮮紅,通往渡口的石階砌著古城墻磚。原來,這里就是古時候武昌最大的碼頭。
聽老人說,老武船前身是1930年代的武昌機廠,再之前是晚清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紡紗局。張之洞的總督衙門也是老武船廠區的一部分。
一百多年前,張之洞就是在此布局謀篇,推動建廠辦學,搞近代化工業化,深深影響了日后武漢三鎮的城市格局,這里算得上是大武漢近代化的發源地之一。
||武漢長江天地展示中心
說來略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一心富國強兵的張之洞,興辦紡紗局的本意并非發展民生,而是想用民生產業的收入來補貼軍工重工。
可以說,多年后武船在總督衙門舊地上拔地而起,生產各種國之重器,才是兜兜轉轉實現了張之洞的初衷。
如今,隨著武船遷出,武昌城內最后、最大的一塊寶地展露真容,璞玉待琢便已光華奪目。
全城期待中,武漢城建集團攜手瑞安房地產,立足武昌灣核心濱江地段,匠心打造武漢長江天地,不負使命。
城建造城,瑞安筑心。武漢長江天地,打磨百萬方內環濱江地塊,以武漢第三座天地系,佇立灣岸,集萃十余年精華,點亮長江主軸。至此,兩岸一心三天地,蔚為大觀。
中國首個濱水新天地、華中首個世界級音樂街區、工業遺址上的商業新天地……武漢長江天地,以一街雙軸多廊的姿態,重塑長江右岸。
更以近乎浪漫的破界,無限接近江心。武昌灣濱江公園,獨創性抬高場地4米,以見水、近水、親水擁抱每一個武漢人。
首個親江版“天地系”豪宅,一線濱水,極目兩江四岸。整段江岸濃縮成私藏藝術品,每一扇窗都成為觀景臺,“晴川歷歷”盡收眼底。回家即享五重禮遇,整座武昌古城,盡在我15分鐘生活圈內。
天地之大,一江一城。過去與未來在此交疊,綿綿不絕,奔涌向前。
武昌城下,最后一抹晚霞沉入江面,燈光沿著岸線次第綻放,粼粼波光。忽然懂得:
所謂城市更新,未必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而可以是今與古、人與城的溫柔對話。
長江東去,赴者如斯。念念不忘,必有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