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邦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編者按:陳垣校長擔任輔仁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達45年,他研究了一輩子中國史,深愛了91年自己的祖國,結果自身也活成了中國史里面動人的篇章。
既是“國寶”,當走出北師大,其智慧之光為全體國民共享。陳垣圖書館(江門市蓬江區圖書館)整理陳垣校長各類資料,委托梅明顧問作公益發布,以方便學術研究,推動教育進步。)
[摘要]學科(Discipline)包含知識體系、學科組織、學科文化3個層面,現代大學與學科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一個學科要正式建立,必須進入大學,在大學里面要設立專門的課程,必須產生標志性的學術成果,必須形成一支教學和研究緊密結合的學術共同體。陳垣是中西交通史這一學科的重要創始人和主要代表。
由陳垣擔任校長的輔仁大學于1930年率先在全國開設“中西交通史”課程,隨后逐漸開設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兩個階段的中西交通史課程群。20世紀30至50年代,形成了以陳垣為核心、以輔仁大學為主要陣地的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同體,產生了一大批代表性學術成果。
這一學科具有內容宏富并注重眾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視野寬廣、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并注重學科基礎的建設等特點。
[關鍵詞]陳垣;張星烺;方豪;中西交通史;學科史
我接觸陳垣先生研究是在20年前,當時是把他作為輔仁大學的校長進行研究。因為我開始是研究輔仁大學,后來研究輔仁大學的校長,這樣就進入陳垣研究這個領域。前幾年時也轉向別的研究,沒想到時間已經過了20年了。
紀念陳垣先生誕辰130周年的會議我也參加了,現在是140周年,沒想到時間過得這么快,我很榮幸參加此次會議。現在我結合自己的研究來講講這個題目。
對中西交通史這個領域從學術角度進行研究的很多,但把它作為一個學科來談的還比較少,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有一兩篇文章,但把這個學科的建立和陳垣先生直接聯系的研究目前還沒有。
這里所說的學科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般說一個學科要包含3個層次:第一是知識體系方面,第二是學科組織,包括學科的制度、學科的規矩等等,第三個層面是學科的文化。
一個學科的建立,有一些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標志,我的理解有3個方面。
第一,學科與大學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大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今天都知道的學科評估,這二者之間就是大學與學科之間的聯系,一個學科要正式建立,必須進入大學,在大學里面要設立專門的課程。
第二,必須產生標志性的學術成果。
第三,要形成一支教學和研究緊密結合的學科團隊、學科組織,并且進行學術討論,簡而言之,要形成學術共同體。
在1974年的時候,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大家方豪發表了一篇《六十年來之中西交通史》,提到了在他那個時候能夠發現的從事這一學科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中國學人。他列舉了42人,在這42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與陳垣先生密不可分,陳垣是中西交通史這一學科的重要創始人和主要代表。
這一學科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除了陳垣之外,像張星烺、方豪、姚從吾,他們與陳垣之間的關系都非同尋常,并且他們都曾經在由陳垣擔任校長的輔仁大學登上講壇。
我現在具體講講這3個方面。
第一,關于中西交通史的大學課程,這個以輔仁大學為代表。輔仁大學里中西交通史的課程包括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據我查閱到的輔仁大學的檔案,在本科階段開設這門課程,現在明確知道的,是1930年張星烺開設的“中西交通史”,當時是作為史學系四年級學生的選修課。這是“中西交通史”首次出現在中國大學的課堂上。
張星烺在1927年被陳垣聘為輔仁大學史學系的講師,這一年也正好是輔仁大學第一次招生,那一年是3個系,其中就有史學系。他在1929年升為教授,并且擔任史學系的主任,直到1951年病逝為止,一直在輔仁大學史學系開設中西交通史相關的課程。
在輔仁大學本科階段開設的“中西交通史”課程群有“中西交通史”“歐化東漸史”“南洋史地”“南亞史”“中國外交史”“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國宗教史”“西北史地”“中亞細亞民族史”,還有“中國近代西北史”“匈奴史”等,開課人有陳垣、張星烺、方豪、張鴻翔、韓儒林、姚從吾等。
研究生階段開設的相關課程有“南洋史地”“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印度、印度支那及南洋民族研究”“公教史”,開課人有陳垣、張星烺、方豪和當時輔仁大學天主教方面的外籍教授雷冕(Rudolph Rahmann),這個人擔任過輔仁大學的校長;還有蔡思客(Walter Zeisberger)。這是兩個外籍人士。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大學課程標準的時候,“中西交通史”被正式定為部頒大學科目。輔仁大學開設的“中西交通史”相關的課程一般都是選修課,1930年最開始開設時是四年級選修,到后來是二、三、四年級都可以任選。
除了輔仁大學之外,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也先后開設有本科階段的“中西交通史”,浙江大學是方豪任教,開設得比較晚,1941年開設。北京大學開課的是中西交通史研究方面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向達先生。
第二,關于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同體和標志性學術成果。
在陳垣校長的組織之下,輔仁大學建立了學術研究、圖書出版、學術刊物的編輯出版,包括中文刊物《輔仁學志》、西文刊物《華裔學志》,并且依托校外其他出版社或學術刊物,比如商務印書館的《東方雜志》、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等刊物和當時其他出版物,建立了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學術交流討論與學術發表制度,并且溝通了中國學界與歐洲乃至日本漢學界之間的學術交流,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同體,極大地促進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學術成果的產生。
這一學術共同體中主要的學術成員有陳垣、張星娘、向達、方豪、姚從吾、岑仲勉、馮承鈞、洪業、羅香林、白壽彝、朱謙之等等,這些是中國的主要學者,還有外籍學者鮑潤生(F.X.Biallas)、福克司(Walter Fuchs)、雷冕等,都先后在大學任教或者是從事學術研究。
這些學術共同體的主要成員中,陳垣與張星烺、方豪、岑仲勉、姚從吾、向達、馮承鈞,方豪與向達、張維華、白壽彝、鄭鶴聲、羅香林、李儼等人之間的學術交流和互動非常多,相互影響,特別是陳垣、張星烺對方豪等的影響,使他們也成了這一學科的中堅力量。
標志性學術成果方面,陳垣先生在學術研究方面我們都知道主要有“宗教四書”,像《元也里可溫教考》,這是他的第一部專論,還有《元西域人華化考》,這是陳垣先生潛心學術研究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20年代中西交通史研究的代表作。張星烺有《中西交通史料匯編》1到6冊,輔仁大學1930年出版,當時人說這是張星烺先生在陳垣先生幫助之下積10年之功編制而成的一部鴻篇巨制。
向達有《中西交通史》,1930年出版,方豪有《中國天主教史論叢》《中外文化交通史》和《中西交通史》,其中方豪1953年在臺灣出版的《中西交通史》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界中西交通史研究之集大成的學術著作,代表了該學科的最高學術成就。
第三,陳垣先生開創的中西交通史學科的特點。
這里面“中西”是什么意思,“交通”是什么意思,都反映了學科的特點。我想首先一個特點就是內容宏富,眾多學科之間的交叉。
方豪在寫《中西交通史》的時候談到過這點,他說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張維華和于化民在總結這一學科所涉及的相關學科時也作了一個分析,總體來說這一學科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凡是文化,人所創造的大的文化,在中西交通史中基本上都涉及了。形下之器自然科學,和形上之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在這個學科的知識體系中涉及各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方法。
其次,視野寬廣。陳垣先生主張學術研究是專而深,反對泛泛的研究,唯其如此,做出來的研究才能成為“動國際而垂久遠”的學術成果。但陳垣先生的“專”是建立在“通”的基礎之上的,正如剛才所說中西交通史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知識宏富,視野寬廣,但是個人的研究一定是要做得專而深。這一學科里的重要代表人物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學術特色,陳垣先生在這里的特色是專,張星烺、方豪是通專平衡。
這一學科當時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陳垣先生所提倡的以考據學為主。
再次,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注重學科基礎的支持。輔仁大學、北京大學,乃至后來的西南聯大、浙江大學在本科或者是研究生教育中形成“中西交通史”的課程群,把知識傳授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先有學術積累研究,再有教學,也就是知識傳播,凡是有教學,必先有研究,學術研究引領和推動知識傳播,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知識的傳授。
中西交通史這一學科很注重文獻學的基礎支持,張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以及陳垣先生文獻學方面的著作,比如《中西回史日歷》《二十史朔閏表》《明末清初教士譯著現存目錄》,整理《敦煌劫余錄》,影印《康熙與羅馬使節關系文書》以及明末清初來華天主教耶穌會士有關文獻,都是強調學科的基礎支持。
最后,中西貫通,扎根民族文化。
張維華和于化民在20世紀80年代所寫的那篇總結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文章中說,中西交通史前期研究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不能正確理解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相互關系”,在研究中“沒有理直氣壯地宣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也許個別學者可能有這樣的問題,但是陳垣先生他個人以及他所影響的中西交通研究共同體中最核心的成員都是既關注中西,又突出強調民族文化的,我看到周少川教授發表的相關論文對陳垣先生強調民族文化特色的方面有很好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張維華先生的這個總結可能并不適用于陳垣先生。
總之,陳垣在中西交通史這一學科建立當中起到了核心或者說關鍵性的作用,今天我們,尤其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學者對陳垣先生的最好紀念,就是繼承和發揚陳垣先生在包括中西交通史在內的眾多史學領域中開拓出的學術成就,為中國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不斷作出更多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