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播自稱患有抑郁癥,去看病卻被醫生嘲諷,別蹭抑郁癥的熱度,近日,知名網絡紅人、COSER于芷晴因就醫經歷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據悉,她在感到精神狀態不佳、懷疑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癥的情況下,前往上海某知名精神專科醫院尋求專業幫助,然而,醫生在聽取她的自述后,認為她并無抑郁癥狀,暗示她可能是在“蹭熱度”,對此,于芷晴在直播中公開表達不滿,認為醫生因她的外貌和打扮而質疑她的病情,質疑醫院的專業性。
此事一經曝光,立即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認為,于芷晴作為公眾人物,公開分享自己的就醫經歷,有助于提高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且她在尋求幫助時遭遇質疑,確實令人同情,然而,也有網友持不同觀點,認為她的言行可能過于情緒化,甚至有人諷刺她說出這些話,精神狀態確實有問題。
這一事件反映出當前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態度,一方面,隨著公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自身的心理問題,主動尋求專業幫助,另一方面,社會對心理疾病的認知仍存在偏差,部分人可能對患者的外貌、職業等因素產生刻板印象,影響對其病情的判斷。
公眾人物在分享個人經歷時,需要考慮言論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公開指責醫療機構或專業人士,可能對公眾產生誤導,甚至影響他人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因此,在表達不滿時,需謹慎措辭,避免情緒化言論。
此外,此事件也突顯了社會對心理疾病的認知亟待提升,許多人對等心理疾病缺乏正確理解,存在誤解和偏見,這不僅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也可能導致患者因害怕被貼上“標簽”而不敢尋求幫助。
抑郁癥
為改善這一狀況,醫療機構應加強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對心理疾病的識別和診療能力,避免因主觀偏見影響診療結果,同時,社會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對心理疾病的歧視和偏見,營造一個包容、理解的環境,鼓勵更多人正視并積極應對心理問題。
總之,的就醫經歷引發的討論,揭示了當前社會在心理健康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這需要醫療機構、公眾人物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消除偏見和歧視,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幫助,對此你們有什么想吐槽的嗎?
于芷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