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師寄語
宗教與哲學,兩者的方向一致, 都是要探尋最后的真理或真相,只是方法不同。
宗教的方法是信仰,只要信徒堅定地相信,所有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而哲學的方法是理性,哲學家們敞開心胸,不斷提問,希望通過邏輯思考找到言語無法描述的東西。
總之,宗教和哲學是探索生命意義的途徑,是應對人生無常與挑戰的重要智慧源泉。
2025年3月23日,傅佩榮老師應邀出席耶魯創新學者第三期課程,為學員們帶來一場精彩演講。
傅老師以跨文化視野探討了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核心思想,從儒家“人性向善”到道家“道法自然”,再到古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原罪觀念”,展現了中西方哲學對超越性與意義的永恒追求。
國學館特推出演講內容節選,與各位好學的朋友分享:
很高興見到大家!
我接受這次邀請,是因為耶魯大學是我的母校。1980年到1984年期間,我在耶魯大學讀書,這四年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四年。那種學習壓力很難想象,光是語言就要考過了法文、德文,之后因為寫論文轉回研究中國哲學,又被要求考日文,課業相關要求就更不用說了。
總之,從耶魯大學畢業之后,你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你這一輩子絕不會自卑,當然也不會狂妄。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世界上講學問的人多之又多,但至少你會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那么,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宗教與哲學》,這是我從未講過的主題,卻是我長期研究的領域。
宗教與哲學并非外來的
說到宗教哲學這一塊,我們先從明朝末期的一位學者說起。
他是我所了解到的中國整個一代一代下來,朱熹之后最有學問的人,叫作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補充: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并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他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
這里所謂最有學問指的是什么?就是說,對古代三部經典《詩經》《尚書》《易經》有深入鉆研并留下著作,同時在儒家、道家至少一個方向有全面的論述,才算得上有真學問。
王船山一生致力于儒家研究,對道家也造詣頗深。但他一輩子對于佛教等宗教都很排斥,他認為佛教是外來的,跟我們本土的傳統不能夠完全相融洽。
王船山總結中國文化對于萬物生死的看法:生者,天地之仁也;殺者,物之量窮而自槁也。
他提到天地之仁是萬物出生的理由,但是不要忘記,萬物也死死不息。萬物為什么不斷地消失呢? 就是它的體量、質量、重量這些都有限制,最后自己枯槁消失了。
這個解釋避開了超越界,顯然不夠圓滿和理想。
難道儒家、道家真的沒有宗教的元素嗎?
你要有足夠的研究就會發現:后代中國所傳的儒家和道家其實并不是真正原始的儒家和道家,也就是漢朝以后的儒家和道家,基本上都沒有抓住先秦儒家和道家的核心觀念,這也是中國文化發展最大的遺憾。
中國人在春秋、戰國乃至先秦時代,對于宗教的觀念與今天大相徑庭。他們尚未形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教堂、寺廟等宗教建筑的概念,而是更多地擁有傳統的信仰體系。
而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
在古代,道教的運作可以追溯到類似薩滿教的傳統,那時候有各種巫術,能幫人們解除民間的災難、痛苦和疾病,但就是缺乏理論基礎。到了春秋末期,老子發展了他的思想,然后道教就把老子、莊子吸納進去,有了理論支撐,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道教。
我接著講你就會明白,我們談的宗教并不是外來的東西。
究竟何為宗教?
什么是宗教?宗教就是信仰的體現。
什么叫體現?體現就是把信仰具體實現。
既然談到具體實現,那所有宗教都一定是在特定的時代和社會中出現的。
那信仰又是什么呢?信仰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系。
注意,這里的關鍵是“關系”二字,是人與超越界的關系。
那什么是超越界呢?
這是我們今天上課首先要掌握的概念,也是圍繞整個課堂的概念。不理解超越界,就別談宗教,因為宗教的本質就是信仰的體現,而信仰的核心是人與超越界的關系。
不理解超越界,別談宗教
超越界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外的一種存在。我們的經驗,比如看、聽、觸摸,還有理性思維,都無法真正觸及或理解超越界。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經驗和理性都抓不到超越界,那我們怎么知道它存在呢?這就像問一個信徒能不能看到上帝,或者能不能完全理解上帝是什么,他們可能也說不清楚,但依然選擇相信。
我的看法很簡單,超越界存不存在,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確定。
可是,當我們想要追問人生最根本的意義時,超越界就顯得必要了。它就像一種終極的解釋,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和自然界為什么存在,以及它們存在的意義。
打個比方,今天有一個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獎,很多人喜歡說看到沒有,這就是中國之光。奧運會中國人得到冠軍,我們也會說這是中國之光。光的目的是照亮黑暗,雖然你捉摸不到,但這就是一種超越。
我們再進一步解釋,你會更容易理解。
我們判斷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各個流派是否值得深入研究,只需問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哲學體系中是否存在一個既非自然界,也非人類的重要概念?若存在這樣的概念,該哲學便值得我們深入研讀;如果沒有,學了也沒有意義。
為什么?
以孔子為例,50歲之前,孔子與當時的讀書人一樣,潛心研讀六經,期望通過學識在政治領域有所建樹。直到50歲悟出了“五十而知天命”,51歲他開始從政,從魯國中都宰做起,在短短五年內一路升遷至代理宰相。
也就是說,孔子50歲知天命之后,人生就不一樣了。怎么不一樣?《論語》最后一章提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意思是若不知天命,就無需追求君子之道。因為成為君子要堅守原則,過程很艱難,為正義和善犧牲生命也值得。
其實,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在于天命觀,知天命是成為君子的關鍵。只有理解生命的意義,才會在必要時選擇犧牲,否則就無法理解這種行為的意義。天命就是超越界,它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類界。
老子的“道”就更不用講了,即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類。
也就是說,古代中國的傳統思想只有兩家值得學習,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
儒家道家是不是宗教?
那么,儒家、道家是不是宗教呢?
我們就要先看宗教的條件,這兩家是否滿足,一共有五個:
第一個條件是教義。簡單說就是不跟你討論,直接宣布真理。比如佛教說四大皆空。
第二個是儀式。宗教一定有儀式,注意儀式的背后一定是神話。神話是有關神明(代表超越界)的故事,儀式是演出這些故事,必須兩相配合。
第三個是戒律。戒律目的在于規范信徒的言行,尤其是內在的心思與動機,以求走向超越界。值得一提的是,宗教的戒律跟一般的法律不一樣,法律只看行為,戒律不一樣,就看四個字——起心動念,比法律更為嚴苛和深刻。
第四個是教團。神職人員或僧侶階級,經由適當培訓,可以傳播教義,執行儀式,督促戒律。
第五個是理性解說。如神學與佛學,須以理性說明,闡明宗教的道理,使其得以傳揚和推廣。
宗教又有三大類型:圣物型、先知型和體驗型。事實上,宗教往往兼具這三點特色,只是重點或比重有些不同。
第一種圣物型。圣物型比較好理解,也就是神明所在之處為自然物(石、河),有生物(木、牛),活動(圣舞)。各宗教皆有圣地、圣物以響應人類較為原始也較為具體的需求。
第二種先知型。比如基督宗教,耶穌基督降臨后,首先宣告說,我來告訴你們,你們要悔改,又說人生的福音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升天。
第三種體驗型。體驗型就是以直接經驗與神明合而為一,不會受到任何儀式與語言所局限。
這個界定之后再進行討論,儒家、道家是不是宗教?
很明顯,儒家不是宗教,但它有宗教情操;道家也不是宗教,但它有宗教的維度。
什么是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的本質,在于追求精神的提升。
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人會發現,儒家始終強調一種向上提升的要求,這種內在的氣質和修養被稱為情操。中國人常說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內在超越”,認為這種超越方式很特別。
哲學與宗教的異同
哲學和宗教方向一致,都追求最高真理,但方法不同。
宗教靠信仰,信了就對,而后實踐;哲學靠理性,開放討論,不斷辯論和接受新信息。
兩者放一起有點尷尬,因為哲學是開放的,可以討論的,宗教則不鼓勵過多討論。有很多著名人物因為被指控為“異端”而受到宗教法庭的審判。
說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圣女貞德。貞德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看到英國人打過來,就拿起劍想要保衛自己的祖國,帶領著法國軍隊奮勇作戰,成功擊退了英國人,保衛了法國的領土。
但后來,英國人和法國的一些勢力開始談判,為了達成和約,他們提出了一個條件——把貞德當作異端邪說,當作女巫燒死了。
宗教與迷信的區別
談到宗教信仰,則不可避免要討論“正信”與“迷信”的問題。
湯恩比(A.Toynbee )是英國歷史學家,他有一本書是探討宗教的,其中分辨了宗教的高級與低級。
依湯恩比所論,宗教高低分辨標準有三:
第一,高級宗教肯定人性不是完美的,人生的實況不是理想的。
第二,高級宗教必定反對、抗議及消除人間的罪惡。
第三,高級宗教坦然接受一切苦難,視之為磨煉、滌凈、解脫之途。
高級宗教和低級宗教的區分在于它們的核心追求和作用。
高級宗教的核心在于維持和提升人與超越界的關系,強調信仰的純粹性和精神的升華。它關注的是人類對終極意義的追求和對超越界的敬畏,注重內心的修煉和對宇宙本質的領悟。
低級宗教則主要關注滿足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有限需求和欲望,如健康、財富、平安等。它們往往通過一些具體的儀式、符咒或祈求來實現這些目標,這類宗教活動更多地是基于人們的恐懼心理和對現實問題的擔憂。
而“迷信”就是對宗教信仰的誤解和濫用。
實際上,“迷信”和“正信”并不難分辨,因為迷信往往具有四個特征:
第一,出于恐懼心理,如害怕死亡、受傷或經濟損失等,試圖通過某種迷信行為來獲得心理安慰;
第二,崇拜特定的人物,將其視為救世主或神的化身,而忽略了信仰的內在精神;
第三,將神明作為滿足世俗欲望的工具,例如通過祈禱來求得財富或健康,而非追求精神上的成長;
第四,具有排斥性,對其他信仰和觀點持強烈的排斥態度,導致宗教上的偏見和沖突。
總之,宗教精神不在于分辨誰信的是對或錯,沒有必要在意自己與別人所信的宗教是否相同。
因此,當我們談論宗教,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宗教是信仰的體現。
通過這次講解,希望大家能深入理解宗教,以及從哲學角度分析和批判宗教,謝謝大家。
【特別鳴謝】耶魯創新學者
了解更多有關宗教與哲學內容
請關注傅佩榮經典代表作《哲學與人生》
寫給普通人的哲學入門書!
點擊下圖即可下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