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A股市場在經歷連續調整后仍未走出陰霾,超4300只個股下跌的慘淡行情背后,“量化交易”再度成為眾矢之的。投資者戲稱:“量化一來,桌子都被掀翻,大廳散客連湯都喝不上。”這場爭議背后,不僅是技術對傳統交易模式的顛覆,更是市場公平性、財富分配與機構監管的多重拷問。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近年來多次發聲,直指中國資本市場深層次矛盾——從量化交易的公平性爭議到大股東減持的漏洞,從短期投機對耐心資本的侵蝕到市場從融資型向投資型轉型的迫切性。他的觀點不僅揭示了當前市場的痛點,更為改革提供了系統性框架。
劉紀鵬指出,中國股市90%的參與者為散戶,量化機構憑借算法、算力與資金優勢形成“降維打擊”,高頻交易甚至能在57秒內拋售26億元,導致“大廳散客連湯都喝不上”。這種技術優勢被幻方量化等機構用于科技創新(如開發DeepSeek大模型)雖值得肯定,但其資金來源是否正當、策略是否損害散戶利益仍存疑。
然而完全否定量化交易亦不現實。數據顯示,量化貢獻了A股20%-30%的成交量,其高頻套利雖加劇波動,但也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問題的核心在于XX缺位:歐美市場通過“托賓稅”、訂單延遲執行等手段平衡技術鴻溝,而中國尚未建立分層管理體系,導致散戶暴露于不公平競爭中。劉紀鵬建議,可對高頻交易征收差異化費率、限制撤單頻率,并為散戶設立“保護性交易通道”,以此重構市場公平性。
劉紀鵬尖銳指出,耐心資本(即長期價值投資)的生存環境已被三重壓力摧毀:1、大股東通過減持、轉融通等手段套現,上市公司分紅總額常低于IPO融資額,投資者難以分享企業成長紅利;2、量化交易與游資炒作助長追漲殺跌,T 0與漲跌停板制度進一步扭曲價格信號;3、財富分配失衡:中產家庭70%資產配置于房產,樓市下行與股市虧損形成“財富蒸發雙殺”,直接抑制消費信心。
對此劉紀鵬提出“暫停減持、做空及量化交易”的短期應急措施,同時推動養老金、企業年金入市,將居民151萬億元儲蓄轉化為長期資本,通過機構投資者引導市場回歸價值本源。短期來看,暫停量化交易、限制減持等政策可能引發市場流動性收縮,但劉紀鵬強調,這是為長期健康發展的必要代價。
以上內容僅為根據相關報道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決策應該基于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要考慮到個人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市場情況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投資者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