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臺灣島內罷免風暴,正在撕裂島內民主根基。以民進黨為首的綠營勢力借“罷免”之名,行“政黨清算”之實,密謀通過罷免國民黨35位立法機構,改變立法機構結構,重塑政局格局,最終達成一黨獨大的政治布局。如今,這場政治行動進入第二階段聯署門檻,罷免成案幾成定局,藍營已明確表態,將啟動“全面熱戰”應對,全臺將進入一場事關制度正義與政黨存亡的正面對決。
3月26日,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總召傅崐萁正式宣布,只要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國民黨將立即啟動應戰機制,全臺百場政策說明會同步開跑,并曝光三大反制主軸——“罷免藍委等于罷免韓國瑜”“罷藍等于廢財劃法”“罷藍等于支持綠色戒嚴”。傅崐萁直言,罷免不只是針對個別立法機構,而是沖著整個藍營來,更是對韓國瑜、對制度改革、對言論自由的一次全面圍剿。這番話不僅明確劃清政治戰線,也揭示了民進黨真正的目標:重奪立法機構寶座,推翻選后藍白多數的格局。
這場罷免戰表面上打著“民主民意”的旗號,實則是綠營高度組織化、計劃性極強的政治工程。傅崐萁指出,民進黨若能罷免掉12名藍委,就可趁補選空窗期修法,降低立法機構改選門檻至“過半多數”,屆時只需51席便能改選負責人。這意味著柯建銘有機會順勢上位,實現民進黨對立法機構的“政變式奪權”。此舉不僅違背民主精神,更等同于繞過選民用制度漏洞奪權,是對民意的最大蔑視。
更令人震驚的是,花蓮縣政府因協助罷免查核工作遭司法單位強辦,公文未送出便遭搜索,民政人員遭約談。傅崐萁直指,這是賴清德政府打壓公務人員的“政治恐嚇”,意在阻止地方政府依法查核罷免名冊,制造寒蟬效應,讓綠營罷免團體可以毫無忌憚“抄寫名冊”,而不必擔心查核。如此操弄,掩蓋罷免程序中的合法瑕疵,完全背離民主正義,是赤裸裸的政治清算。
面對這場綠營主導的制度圍剿,國民黨決定不再被動挨打,而是主動出擊,以三大主軸為核心,展開“熱戰”反擊。首先,“罷藍等于罷韓”,民進黨步步為營,就是要摧毀以韓國瑜為象征的在野聯盟核心,以此擊潰藍營戰斗動能。其次,“罷藍等于廢財劃法”,民進黨極力阻擋《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案,就是不愿放手財政資源與地方自治權,一旦藍委被罷免,財改法案也將胎死腹中,地方將繼續受臺當局鉗制。最后,“罷藍等于挺綠色戒嚴”,綠營打著“打擊假訊息”之名推行網路言論監管法案,實質打造“綠色言論控管系統”,一旦藍營在立法機構被削弱,未來將難以抵擋數位極權的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罷免行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民進黨為2026、2028布局的一環。在2024“大選”失利后,民進黨試圖通過“罷免補選連動”,從基層逆襲議會結構,進而在地方選舉與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重建政權基礎。這是一套長期精算的“翻盤計劃”,而非民意自然流動的結果。因此,國民黨的應戰策略,不僅是保衛席次,更是阻止民進黨篡改游戲規則,綁架制度未來。
傅崐萁表示,目前黨團已完成針對35位被鎖定藍委的選區調查,將結合實地民調掌握民意趨勢,精準投入資源,逐區作戰。此外,針對網絡側翼與民進黨制造的虛假民調,國民黨也將同步揭露、反制,不讓假民意帶風向主導輿論。他并再次強調,反罷行動不是為個人保位,而是為守護民主制度、議會制衡機制與選后政局穩定所進行的必要防衛。
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兩岸關系緊張的背景下,臺灣島內部局更需穩健與平衡。然而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肆意操弄罷免制度,制造政治動蕩,圖謀政權重構,這不僅是對民主的踐踏,更是對臺灣社會集體信任的嚴重破壞。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利用民主之名分裂體制、破壞民意機制的政黨,終將被人民唾棄。這場“反惡罷熱戰”,不僅是藍營的自保之戰,更是臺灣制度的守衛之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