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朋友家做客,發(fā)生的一幕,讓人非常感慨。
她們家8歲的兒子小宇,一直悶悶不樂,見了人也不打招呼,看起來無精打采的。
朋友氣不過,在一旁敦促他叫人,可小宇呢,仍舊不為所動。
我眼瞅著場面越來越尷尬,只能趕忙在一旁打圓場。
緊接著,朋友又讓孩子去倒水,結(jié)果一不小心,茶水灑了出來。
這一下,朋友再也控制不住怒火,沖著孩子就噼里啪啦指責了起來。
小宇眼角噙著淚,小聲嘟囔著說:“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
說實話,小宇說的這句話像根刺,扎在了我心里,回去的路上反復(fù)想起,內(nèi)心五味雜陳。
其實,在不少家長眼里,孩子出現(xiàn)這類情況,都會被打上“沒出息、矯情”等標簽。
可事實上呢,這往往是孩子內(nèi)心崩塌的裂縫。
正如心理學教授戈特曼說的那樣:
孩子的每句話,都是加密的求救信號。
尤其是當孩子頻繁說出下面4句話的時候,作為家長就該注意了。
也許在這些話背后,孩子舉起的可能是一塊寫著“幫幫我”的隱形牌子,大家可千萬別不以為意。
01.第一句話:“我什么也做不好”
鄰居家的女兒有次數(shù)學考了78分,回家后媽媽想看一下試卷。
結(jié)果孩子突然一下子失控,從書包里掏出試卷,接著就揉成了一團,不斷的哭喊說:“我就是個笨蛋,什么也做不好”。
后來她媽媽才慢慢發(fā)現(xiàn),孩子但凡遇到一些困難,都會習慣性的重復(fù)這句話。
其實,當孩子把這句話掛嘴邊,我們就該注意了,因為他可能陷入到了“習得性無助”的困境里。
在心理學上,“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孩子接連遭受挫折,而且盡管已經(jīng)努力了,卻也無法改變結(jié)果,從而產(chǎn)生的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
就比如說,孩子從被批評寫字丑、做題慢,久而久之,哪怕自己在努力更改,卻仍然遭受這樣的評價,就會讓孩子大腦形成“努力=徒勞”的反射,從而在心里慢慢放棄自己。
那么對于家長而言,如果遇到這種狀況,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及時給孩子提供正向幫助。
比如,可以用描述事實,來強調(diào)孩子的努力,給予認可和肯定。
再比如,拆分一些任務(wù),從最簡單的做起,讓孩子體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此外,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要強調(diào)進步,而不是結(jié)果,這樣讓孩子對自己重新建立信心。
02.第二句話:“都是我的錯”
在不少家長眼里,孩子敢于“認錯”,是一種積極的現(xiàn)象。
畢竟,這種表達背后詮釋的可能是懂事、乖巧、順從于父母的掌控。
可實際上呢,美國心理學家恩格爾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
孩子的潛意識里,希望一切都能夠掌控,一旦孩子遭受挫折和傷害,卻無法自保的時候,他們就會產(chǎn)生羞恥感,而往往這時,他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通過“認錯”來減少外部事務(wù)對自己的傷害,或者試圖維持一種穩(wěn)定。
就像我表姐離婚那年,7歲的外甥女突然變得膽小唯諾了許多。
只要表姐看起來心情不好,孩子就出奇的害怕,甚至會把“都是我不好,是我的錯”這種話掛在嘴邊,就連弟弟不小心摔倒,她也會搶著認錯。
看起來,孩子好像是因為離婚這個事,一瞬間長大了。
事實上呢,孩子是通過包攬責任來保護自己的同時,維系家庭的穩(wěn)定。
但大家得明白,這種行為,會慢慢透支孩子的心理能量。
所以,孩子一旦說出這句話,家長就要采取一些正面的應(yīng)對方式,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這個心理危險期。
比如,要明確責任歸屬,讓孩子減少心理壓力。
再比如,用身體語言安撫孩子,告訴她:“你已經(jīng)很好很好了”。
通過這些,讓孩子重塑強大的內(nèi)心,使其能量滿滿。
03.第三句話:“隨便,反正都一樣”
孩子為什么會說這句話呢?
說直白點,是因為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從未被家長看到和認可。
就比如原先有個心理咨詢師朋友就談到一個案例。
他說有一個男孩,在家里經(jīng)常會說“隨便”,結(jié)果后來檢出了輕度抑郁。
后來才知道,孩子每次認真的提需求,總會被駁回。
就比如想去動物園,卻被爸爸媽媽以“學習最重要”而拒絕。
久而久之,孩子就主動關(guān)閉了需求通道,甚至會變得越來越絕望。
在心理學上,如果孩子反復(fù)經(jīng)歷表達需求,然后遭到拒絕或被忽視的循環(huán),就會發(fā)展出情感冷漠,來充當自己的保護罩。
就像是被切斷電源的電腦,最終會停止發(fā)送連接請求。
到最后,家長走不進孩子的內(nèi)心,親子關(guān)系漸漸疏離。而孩子自己,也將陷入怯懦自卑,缺乏主見和決策力的沼澤之中。
所以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三點。
其一,提供有限選擇,讓孩子表達想法。
其二,尊重微小的決定,比如孩子的穿衣打扮,讓他們有自主決定權(quán)。
其三,及時反饋和回應(yīng),就比如答應(yīng)孩子的事情,還是要辦到。
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養(yǎng)育影響,讓孩子重新散發(fā)光彩。
04.第四句話:“不關(guān)你的事”
原來有位同事,就跟我們吐槽說,自從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但凡說點什么,就會立刻被回懟說“不關(guān)你的事”。
這是叛逆嗎?可能真不是。
有的孩子之所以頻繁說這句話,是因為當他有情感需求時,父母從未顧及和尊重。
就比如現(xiàn)在有的家長,一味的關(guān)注孩子的成績和分數(shù),但對此外的任何事情,都表現(xiàn)的云淡風輕。
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失望,用這種“反向”的表達,來宣泄內(nèi)心的不滿。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會通過這句話,來告訴家長:“我需要空間和自由,你越界了”。
這種家長大多都習慣于大包大攬、事無巨細的給孩子做一切。
看起來是負責任,但對孩子而言,也會帶來巨大的束縛和壓力,從而他們會用這種表達,來保護自尊,設(shè)置界限。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能做的就是“及時退出”,在尊重孩子個人意愿的情況下,給予他們有力的幫助。
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一句話:
孩子需要一雙既能承接淚水,又能托起笑容的手。
那些扎人的話語里,可能藏著孩子未能說出口的“請幫幫我”的求助信號。
所以,等到孩子下次再說出這些話時,不妨蹲下來平視他的眼睛,給予他應(yīng)有的尊重和正視。
也許,光是“被理解、被看到”的這個瞬間,就足以融化孩子心底的冰層。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有沒有聽過孩子說這些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