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學家認為我們又面臨了一次嚴重的精神危機,抑郁癥、焦慮癥等等精神疾病已經不再罕見,甚至有人說“在大城市工作,誰沒有點精神問題啊”,好像大家已經習慣了有精神問題才是常態。現在人常覺孤單,缺少愛與關懷,對待關愛要么視若如神,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交給他/她,而一旦發現對方并不如我理想投射的樣子又覺得更加孤單,要么充滿抵觸,不喜歡超出自己定義范圍的靠近,認為是一種充滿目的,更甚之是精神控制。不管怎樣,解決孤獨這件事還是回到了自己身上,因為一切都是你的定義、你的看法、你的感受來塑造的這種“孤獨感”。
那么如何解決孤獨呢?我想從反面來說,孤獨感的反義詞,我認為是——幸福。
有社會學家把孤獨分為三種:存在主義孤獨、人際孤獨、情感孤獨。我認為在中國只要分兩種:存在主義孤獨和人際孤獨就行了,因為中國就是一個社會屬性巨大的國家,我們的情感就是來自社會、人際。人際孤獨是變動的,隨著和好友的相處/分離,和伴侶的相愛/分手,和家人的親密/分隔都會產生變化。而存在主義孤獨,是沒有辦法直接通過他人緩解的,只能來自自我認知、自我判斷、自我轉化。
最近看阿德勒的書,我很喜歡他的這幾個觀點: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我認為有意義,就是有意。
?經歷對你有什么影響取決于你怎么定義它
那我就定義一些曾經的創傷是帶給我成長的,我就不會去怨天尤人,而是設法改變。
《十三邀》在對談精神學家魯白這期說:現在人常覺自己不自由,因為他們被評判所左右,做著社會認知賦予我們的事,可是如果我們能脫離出來,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是我們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能脫離,而是我們選擇不脫離,畢竟在社會認知體系下我這樣是安全的,脫離了我的意義又在哪呢。所以或許還是要回到那句:人要找到自己的意義。
布魯斯特問卷第一道題:你認為最完美的幸福是怎樣的?
我答:
1、有目標,并在為之奮斗中;
2、有社交,有朋友,持續收到新鮮信息;
3、情緒自由,但不失控;
4、如果以上都滿足了,再有點小錢就更好了
慢慢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