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順應時代浪潮,還是對標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港股的上市公司都該“刷新”思路了,擬IPO公司也該重構融資框架。
??懂財帝出品 · 作者|嘉逸
2025年最受關注的IPO來了。
寧德時代即將開啟招股,從公告啟動赴港上市到通過備案,僅用了短短不到3個月時間。
港股似乎正迎來新一輪IPO牛市。一季度港股IPO數量及融資額明顯回暖,蜜雪冰城更是僅在富途一家券商便獲得超一萬億港幣認購。
一眾大行預計,今年港股IPO企業在90家左右,較2024年增加近30%,募資總額將突破1200億港幣,較2024年提升35%以上。
無獨有偶,港股開年以來一騎絕塵,領跑全球大類資產。恒生指數漲超16%、恒生科技指數漲超23%、2月日均成交額超2900億港元,種種數據表明,港股正在重回全球資本市場焦點。
兩市開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過去,外資持倉港股很大比重,他們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長期壓制港股估值。
如今,內資強勢崛起,攻守易勢,港股定價權體系加速重構。再疊加AI爆發帶來的價值重估浪潮,券商預測,內資、外資還將繼續涌入港股市場,看好2025全年的上漲行情。
港股春潮起,正進入新周期。
1 | 港股新潮流
港股“煥新”,IPO早有反應。
這兩年,港股IPO出現兩大轉變:其一,IPO市場及零售投資者打新情緒開始復蘇;其二,零售投資者積極參與打新的公司,股價表現還不錯。
以今年為例,蜜雪集團IPO引爆打新熱潮。在公開認購環節,它備受零售投資者追捧,超額認購倍數達到5324.29倍,凍資額高達1.84萬億港元,超越快手,成為港股凍資新王。
值得注意的是,“雪王”IPO過程中積極擁抱零售投資者,將公開發售比例確定為50%。上市首日,蜜雪集團表現亮眼,股價大漲43.21%。
無獨有偶,1月初,布魯可IPO時,零售投資者打新同樣熱烈,最終,其公開發售比例為43.5%,首日股價收漲40.85%。
再來看古茗,公開發售比例也不低,為43.48%。上市首日,股價“破發”,但很快,迅速反彈,收復失地。截至3月30日,較發行價,古茗已上漲74.65%。
這意味著,如果投資者從打新持有到現在,盈利概率非常高。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螺材料科技IPO,零售投資者的打新熱情較低,企業給零售投資者的配售比例也僅為30%,首日跌幅超過47%,目前股價仍處于接近“腰斬”狀態。
事實上,零售投資者積極打新,新股首日收漲,這一趨勢在2024年就已經很明顯了。
筆者統計了2024年港股主板IPO超額認購倍數Top10的名單:首日上漲的7只新股中,有5家公司將公開發售比例定在了40%以上。
其中,消費股表現亮眼。卡羅特、毛戈平的公開發售比例均為50%,首日分別上漲58.3%、76.5%,老鋪黃金公開發售比例43.48%,首日大漲72.8%。
回顧2020-2021年的IPO大潮。彼時,零售投資者打新也很火爆,但他們熱捧的知乎、泡泡瑪特等公司,上市首日的股價卻高開低走、劇烈震蕩。
但現在,趨勢顯然正在改變:港股IPO,公開發售比例高導致新股首日下跌、破發的現象,正逐漸遠去。
未來,港股百倍打新杠桿將取消,這一舉措會使得乙組競爭變小,資產量大的零售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有機會獲取更多的份額。對此,相信高凈值個人和機構投資者都喜聞樂見,優質零售投資者加速涌入IPO打新市場。
擬上市公司則更不用說,擁有越多資產量大的股東,后續進行市值管理的難度也越小,還能保障上市后的流動性,進一步優質企業赴港上市熱情。
如今,隨著港股價值重估。越來越多像寧德時代的優質公司赴港IPO,零售投資者信心及打新情緒逐漸修復,企業獲超額認購后分配更多份額給公開市場,導致首日上漲的趨勢有望得到延續。
2 | 當優質零售投資者開始價值投資
過去,在以機構為主的敘事體系下,零售投資者,一直被視為“烏合之眾”。
很多擬上市公司談零售投資者色變。在IPO募資階段,為了穩定股價,他們更傾向于將份額給基石投資者——根據港股規則,新股上市后,基石投資者有6個月的禁售期。
但實際上,新股下跌、破發,并不能完全怪零售投資者。
從估值來看,2020-2021年是港股牛市。擬上市公司,尤其是部分科技公司靠著“市夢率”高溢價發行,市值動輒幾百億港元。他們長期虧損,商業邏輯都還沒跑通,估值回調是必然。
與之相比,近幾年,港股持續承壓,擬上市公司的估值相對偏低,為新股首日上漲創造了條件。
同時,更重要的趨勢是:零售投資者,尤其是優質零售投資者,越來越理性、專業了。得益于他們的積極參與,很多新股首日收漲,且后續持續上漲。
港股頭部零售科技券商富途,是觀察零售投資者行為的重要窗口。
筆者分析數據發現,很多零售投資者不再追漲殺跌。新股上市當天,一些零售投資者會在日內做T,先獲取一部分波動收益及時止盈。
對于優質標的,如毛戈平、蜜雪集團、老鋪黃金等,他們會繼續持有。
換手率數據,也能印證上述趨勢。2025年零售投資者積極打新的公司,上市首日換手率整體大幅低于去年。
另外,古茗、紐曼思上市首日股價分別下跌了6.44%、13.75%,但零售投資者并未出現踩踏售出的情況,兩家公司的換手率僅為5.96%、12.3%。
優質零售投資者的貢獻,還不止于此。據筆者觀察,作為今年較為冷門的項目——賽目科技上市時并未受到市場太多關注,隨后公司股價在上市后的一周里曾出現震蕩下跌的情況,彼時,正是零售投資者為公司股價提供了支撐。
此外,他們一直在為港股新股市場注入流動性。在IPO中,基石投資者的禁售期長達半年,這期間流通盤有限,零售投資者是流動性的主力。現在,他們越來越理性,對新上市公司的股價和流動性形成了支撐作用。
赤峰黃金、順豐控股、地平線、卡羅特、老鋪黃金等多家公司上市后,富途證券等零售投資者占大比例的券商呈現凈流入趨勢,且位居前列。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優質零售投資者開始具備機構的屬性,成為“聰明錢”。
今年1月6日-1月8日,騰訊股價大跌,三天跌了10.86%。而這三天,零售投資者的資金持續抄底,呈現凈流入趨勢。
此后,騰訊股價強勢反彈,2月上漲19.29%,3月已上漲6.46%,抄底的投資者應該已經有了不錯的浮盈。
這完全顛覆了資本市場對零售投資者的刻板印象,是好的開始。
現在,是該重新認識零售投資者了,很多人都在學習、成長,開始踐行價值投資。在優質資產遭遇“錯殺”的時候,一些人甚至敢于抄底,為上市公司注入流動性,提供股價支撐。
他們正成長為資本市場的“理性力量”。
3 | IPO新周期
過去幾十年,全球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去零售投資者”運動。
以美股為例,目前,機構持有的市值占比已經達到70%。
但市值權重的變化,并不意味著零售投資者可有可無。在美國,這個全球最發達、最成熟的資本市場中,零售投資者持有的市值占比,依然穩定在30%左右。
據美國圣澤維爾大學終身教授王松發表的論文,很多美國人都是長期主義者,他們將股票投資作為儲蓄的主要方式,把日常收入大量地、直接地、長期地投入資本市場。
反觀港股,機構的成交額占比已經超過85%,機構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但交易體系中,依然存在很多弊病。
如港股的大部分交易,都圍繞著阿里、騰訊等巨頭公司,很多優質的中小公司長期無人問津。
IPO募資階段,很多公司更傾向國際配售,把份額配給機構投資者,這反而加劇了流動性的枯竭。
并且,機構也有業績要求,他們背后的投資者也有退出需求。機構持股量巨大,一旦賣出,有可能引發“羊群效應”形成拋售,導致上市公司的股價跌得更嚴重。
另外,港股是一個國際化市場,很多外資機構看似“長線”,但對中國公司的理解并不深刻。
6個月的解禁期過后,稍有波動,部分基石投資者就會賣出——還不用像A股一樣提前發減持公告,他們實際上沒有成為上市公司期待的價值投資者。
隨著港股價值重估,一波大行情將至。
筆者認為,在市場及政策的驅動下,零售投資者進行價值投資,做“時間的朋友”,這已經是確定性的大趨勢。
未來,如何在維系好機構投資者關系的同時,爭取更多優質零售投資者的押注,或將成為企業IPO階段的新命題。
無論是順應時代浪潮,還是對標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港股的上市公司都該“刷新”思路了,擬IPO公司也該重構融資框架,在IPO階段為股東結構注入更多優質零售投資者,提前為二級市場鋪墊,思考更健康、更平衡、更多元化的募資方案。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點贊」「在看」與 「分享」,你對作者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