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詩/李白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后,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
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廣東省英德市三圣巖紅茶生態園(實景圖)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譯文
常聽說玉泉山上,有許多乳窟樣的山洞,
里面有好多白鴉的仙鼠(白色蝙蝠),倒懸清溪的樹上遙望明月。
茗茶就生長在此山中的石崖上,石上玉泉潺潺,永不停歇。
茶樹根莖澆灑山花芳津,采服后可以潤肌強骨。
茶樹叢年代久遠,綠葉蔥蔥,枝枝相接。
看茶葉曝曬成仙人掌一樣,好像可以用它拍拍仙人洪崖的肩膀。
舉世未見這樣的茶葉,誰來給這茶葉命名而使之永遠流傳呢?
宗英你是高僧禪伯,尚有瑰麗的詩篇與茶一起投贈給我。
你的詩篇如西子臨鏡,使我這個無顏丑女,慚愧無比。
賞析
清晨坐聊,佳興勃勃,長吟詩篇,聲播九天。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是唐代茶文化與詩歌藝術交融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詠茶名篇之一。
這首詩以仙人掌茶為媒介,將個人際遇、自然意象與禪道哲思熔鑄一體,展現了李白豪放之外的另一重清逸超然的精神境界。
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賞析:
一、創作背景與詩體特色
此詩作于天寶年間,李白游歷荊州玉泉寺期間,受族侄中孚禪師饋贈仙人掌茶后回贈之作。詩歌采用五言古體形式,語言洗練而意象奇絕,既有敘事脈絡的清晰性(如序言般交代茶之來歷),又具抒情詠物的浪漫氣質。值得注意的是,詩題中“僧中孚”的身份揭示出李白與佛教的深層聯系,而“仙人掌茶”的命名則暗含道教仙話色彩,佛道意象的交織映射出盛唐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特征。
二、文本細讀與意象解析
1. 自然與禪境的互文
詩中“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等句,以“仙鼠”(蝙蝠)、“清溪月”構建出玉泉山幽玄空寂的夜景,將采茶環境神圣化。蝙蝠在佛經中象征輪回與超脫,月光則暗喻佛法澄明,李白通過物象的禪意化處理,使茶葉從自然之物升華為精神載體。
2. 茶性與人格的比德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四句,以擬人手法賦予茶樹雄健的生命力。“洪崖”典故(傳說中的仙人)既點明茶名的由來,更隱喻中孚禪師的高潔品性。茶葉經曝曬仍枝葉相連,暗合儒家“群而不黨”的倫理觀,體現李白對茶德與人格的互喻式思考。
3. 茶飲的宇宙境界
“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兩句,將飲茶體驗推向宇宙維度。“諸天”原為佛教術語,指多重天界,李白借此形容茶香彌漫的意境已超越塵世,抵達形而上的精神空間。這種對飲茶境界的夸張渲染,實則是其“天地與我并生”的莊子式哲學觀的投射。
三、文化史價值與詩學突破
1. 茶詩范式的開創
在陸羽《茶經》成書之前,李白已通過此詩構建了完整的詠茶詩范式:從茶樹生長環境、采制工藝到品飲體驗的全流程書寫,為后世茶詩(如盧仝《七碗茶歌》)提供了經典模板。詩中“玉泉”“仙人掌”等地理標志的明確記載,更使其具有重要的茶文化史料價值。
2. 宗教與世俗的審美平衡
李白巧妙調和了佛教的寂滅思想與道教的飛升理想:中孚禪師所贈之茶,既是“禪茶一味”的修行媒介,又是“服食求仙”的丹道象征。這種雙重性折射出唐代士人“外儒內道”“亦仕亦隱”的精神結構,彰顯了李白對多元文化資源的包容與轉化能力。
3. 酒神精神向茶道美學的過渡
相較于李白多數詩作中“斗酒十千恣歡謔”的狂醉形象,此詩展現了對茶之清雅境界的深刻體悟。“此物清高世莫知”的慨嘆,暗示著詩人從張揚外放的酒神精神,向內斂沉思的茶道美學的精神位移,為盛唐詩壇注入新的審美維度。
四、詩評與歷史回響
宋代文人評此詩“茶事入詩,太白實肇其端”(《苕溪漁隱叢話》),明代茶學家許次紓更贊其“得茶中三昧”。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將飲茶從日常瑣事提升為審美儀式與哲學實踐,這種藝術化處理深刻影響了中國茶文化的雅化進程。詩中“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的生態書寫,亦暗合當代自然倫理,顯示出超越時代的生命力。
結語:茶香中的精神突圍
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中,李白以茶為舟楫,完成了從塵世煩憂向精神凈土的擺渡。當“仙人掌茶”的清香在詩句間流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詩仙對自然造化的禮贊,更是一個偉大靈魂在儒釋道三家思想激蕩中的智慧圓融。
這種將生活藝術化、藝術哲學化的創作實踐,使得千載之后的讀者仍能透過文字,觸摸到那盞盛唐茶湯的溫度與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