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包括能源央企、頭部券商自營部門、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等,早已開始布局,提前鎖定資源,搶碳匯資源,搶碳資產籌碼。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Tang
碳資產的財富效應終于開始通過碳市場顯現出來。
去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重新啟動,如果你在那天買入1個單位的CCER(即1噸碳抵消額),然后在2025年3月10日那天賣出,那么你可以賺43.86元。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收益率近70%,遠超各類股票指數和基金指數。
CCER市場重啟的那一天,CCER的平均價格是63.5元/噸,稍低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又稱“CEA”)市場70.67元/噸的價格。
一年多后的3月10日,也即是新的CCER方法學公布后,新簽發項目開始掛網交易(3月6日簽發)的第二個交易日,CCER價格高歌猛進,突破100元,最高達到107.36元/噸。而這一天的CEA收盤價為88.87元/噸。
圖為近期CCER市場成交量、價格與成交額情況。
來源: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系統網站
此后十多天,CCER的價格有所震蕩,但多次站在100元以上,并且高于CEA價格。CCER與CEA開始出現分化和倒掛。
通常情況下,CCER價格是錨定CEA的,并適當低于CEA的價格,這樣強制控排企業才有動力去購買CCER,用于抵消配額的清繳,這樣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的履約成本。
那么,CCER市場和CEA市場為何會出現倒掛?CCER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什么?誰在搶購和囤積碳資產?未來走勢如何?
圖為新方法學公布后,首批登記CCER項目信息。 來源:財經網
CCER市場的價格、成交量以及活躍度開始超越CEA,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這里涉及的原因包括政策導向、供需關系、市場流動性等。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CEA)是強制性市場,參與主體是固定的,主要是控排企業。第一批是2200多家電力企業,擴容到鋼鐵、水泥和鋁冶煉行業后,預計新增約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
即使以后把石化、化工、航空、建材等行業納入,也是在一個相對固定的企業群體中進行交易。在非履約期,CEA的流動性枯竭成為常態,削弱了其價格發現功能。
金融系統人士對全國碳市場虎視眈眈,時不時呼吁市場開放讓券商等金融機構入場。但好像決策層目前沒有這個意向,尤其是一些控排企業,更不愿意金融機構進場,因為擔心金融機構入場會抬高碳價,加大控排企業的經濟負擔。
對規模更大的CEA市場沒讓金融機構進場,但CCER市場卻放開了。不管是需要履約的減排企業,還是非控排企業,都可以參與。
根據相關規定,全國重點排放單位、地方重點排放單位、項目業主,符合相關條件且自愿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的法人和其他組織都可以開戶,并參與到CCER市場。
以后,甚至個人投資者也可以參與其中。
當然,市場活躍性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允許了券商和金融機構參與CCER市場,包括中信證券、申萬宏源證券、華寶證券、中金公司、東方證券、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證券等。
券商獲批參與碳交易后,CCER市場生態發生質變。金融機構的入場不僅提升流動性,更將CCER從履約工具轉變為包含環境溢價、政策預期、資本套利等多重屬性的投資標的。
正如綠色未來信息科技創始人張仕元所言,當前我國碳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券商在碳金融、CCER中的角色,會先成為企業盤活自身碳資產的交易對手,為碳市場的交易提供流動性,未來也有望成為碳資產的價格發現者和定價者。
當然,CCER市場交易激增,價格飆漲,機構紛紛搶籌,背后主要邏輯還是供需失衡和剛性缺口。
中創碳投碳市場首席分析師林立身對《財經》表示,根據目前公示的項目,預計今年能簽發的CCER合計不超過5000萬噸,遠小于全國碳市場每年對CCER的使用上限4億噸,CCER整體上仍然較為稀缺。
全國碳市場最近新增鋼鐵、水泥和電解鋁三個控排行業,全國碳市場的覆蓋排放量將從50億噸增加至80億噸。當前規定CCER抵消比例不超過5%的配額清繳上限,理論上光滿足強制排放市場,就需要4億噸CCER。如果加上場外企業減排需要和一些活動的碳抵消需求,CCER買方陣容非常強大,短期供需失衡是明顯的。
而且海上風電、林業碳匯等項目開發周期長、前期投入大的特性,更強化了市場對稀缺性的預期。
CEA配額有時間結轉限制,CCER的使用目前沒有有效期限制,其價值相對穩定,也給市場炒作提供了空間。
有人認為,當前CCER價格飆升,二級市場交易活躍,是因為簽發項目太少造成,隨著開發碳匯項目越來越多,CCER終歸還是要錨定CEA價格。
我并不這樣認為。即使長期看,碳市場一定會迎來幾波財富效應。沒有財富效應的市場,是不會有人參與的。而且這種財富效應,不能只局限在一級市場,只局限在那些能拿到資源的企業,還應該體現在二級市場,讓更多人能參與進來。
CEA主市場要求穩定,其功能主要是保障“雙碳“目標的實現,在這一底線機制下,必定會讓CCER市場充當先鋒角色,承接市場預期,未來甚至可能通過巴黎協定6.4條機制進入全球市場,與國際碳市場規則接軌,與國際綠色資本和技術創新相融合。
所以,CCER的價格一定會脫離CEA價格的約束,形成獨立的市場化價格曲線。
其實,包括能源央企、頭部券商自營部門、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等,早已開始布局,提前鎖定資源,搶碳匯資源,搶碳資產籌碼,甚至到二級市場搶購CCER,有些是為了完成減排任務,有些純粹是囤貨等待升值。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數說綠色發展“成績單”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作用初現
[2]財經網:七家券商獲證監會批復可參與碳交易, 但還不能進入全國碳市場
[3]財經雜志:首筆交易80元/噸,新簽發的自愿減排量入市
[4]惟碳:CCER逆襲CEA:碳定價權爭奪戰背后的小故事
[5]老汪聊碳中和:98元每噸,第一批CCER已經成功變現,漲停還會持續多久?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