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西藏軍民抗英戰爭,指的是中國西藏軍民共同抗擊英軍侵略西藏的系列戰爭。
從18世紀開始,英國便企圖將西藏納入殖民版圖。1888年,英軍發動第一次入侵西藏戰爭,以武力脅迫簽訂了與西藏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及續約,將錫金割走列為其保護國,割走西藏邊界大片土地并在亞東開埠。
1903年11月,英軍再次入侵西藏。這是20世紀初期前后數年之間,英國第二次入侵西藏并深入西藏腹地。1904年,攻入西藏江孜。
1913年,英國以調停藏邊事務為借口,提出召開中英會議。結果會議成為“中英藏三方會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史稱“西姆拉條約”。中國政府始終未承認英國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訂立的《西姆拉條約》。此非法條約受到中國各界廣泛譴責,貽禍至今。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從此,西藏各族兒女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新生。
西藏軍民抗英戰爭中,英軍入侵西藏,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讓本來就貧瘠的西藏陷入更深的苦難,英國還因此制造了清王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隔閡,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歷史背景
早在1624年,西方傳教士便暗中從印度跨越邊境潛入西藏,借傳播宗教之名暗中搜集各類情報,為圖謀侵略西藏蓄勢。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締結后,英國政府開始密謀策劃對西藏的侵略行徑。1884年,英軍悄然自錫金入侵西藏;1886年,英國再次調派軍隊在西藏亞東南部邊境地帶,對西藏實施武裝挑釁。
19世紀后半段,英國陸續將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克什米爾、不丹納入其殖民版圖,并在大吉嶺(今屬印度)建立軍事據點,為進犯中國西藏做足準備。1886年,英國還曾派遣軍隊前往西藏亞東南部邊境區域,對西藏展開武裝滋擾。
戰爭經過
第一次侵藏戰爭
1888年2月,英軍在藏印邊境地區集結了2000名士兵,且在格蘭特將軍的統領下,對西藏隆吐山的藏軍駐守地發起了武裝攻擊,由此拉開了第一次侵藏戰爭的序幕。面對英軍先進的武器,西藏愛國軍民毫不退縮,憑借有利地形,手持火槍、刀矛以及石塊等武器,頑強抵抗,多次擊退英軍的進攻,造成英軍百余人傷亡。然而,由于武器裝備的劣勢,西藏軍隊最終未能抵擋住英軍的攻勢,致使隆吐山、納湯(今那塘)、對邦等地相繼被英軍占領;9月間,英軍接連攻占了搶納(現屬錫金)、則利拉(現稱則里拉,是亞東通往錫金西南方向的重要通道)、亞東等地區。西藏軍民在第一次抗英戰爭中未能取得勝利。
當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擔心英軍會發起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于是下令撤銷了全力支持藏軍抗英的清朝中央政府駐藏大臣文碩的職位,還命令藏軍向后撤退。到了1890年3月17日,中方代表、駐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方代表、印度總督蘭士丹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1893年12月,雙方又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款》。自那時起,英國的侵掠勢力逐漸滲透至中國西藏區域,為其后續進一步蠶食西藏鋪平了道路。然而,西藏民眾對這兩個條約極為反感,堅決抵制劃界行為,并且無視英印政府擅自設立的界碑,毅然前往原本的牧場進行放牧活動。但英國侵略者,其侵略欲望極為強烈,對于上述兩個條約所賦予的在藏權益仍不滿足,持續在西藏邊境地區挑起事端,不斷進行挑釁。為了確保在高原地區運輸的暢通,進而保障其大規模侵略西藏行動的順利實施,英國方面不惜投入巨額資金、大量物資及人力,緊急修建了多條與尼泊爾、不丹、哲孟雄以及中國西藏接壤的戰略通道。
第二次侵藏戰爭
1902年6月,英國駐哲孟雄的政治專員懷特帶領英軍百余人入侵西藏甲岡地區,強制驅趕當地藏族居民,由此揭開了英軍第二次侵藏戰爭的帷幕。1903年10月,英國政府正式同意英國軍隊占領西藏江孜和拉薩的行動方案;10日,英軍萬余兵力集結完成。
1903年11月,英軍再次入侵西藏。12月11日,英軍司令官麥克唐納少將親率1150名英軍精英部隊,配備野戰火炮、馬克沁機槍等先進武器,從則利拉山口進入仁進崗,并于14日迅速占領春丕周邊的邊寨要塞;在此地進行休整,為進攻江孜做準備。在這段時間里,裝備落后的藏軍頑強抵抗強敵,擊斃擊傷多名英軍官兵。然而,駐藏大臣裕鋼卻下達了“沿途地方文武官員,只能勸阻,不得與英軍發生沖突”的消極防御命令,致使藏軍錯失了一些有利的殲敵時機。
1904年3月31日,榮赫鵬使出陰謀詭計,在西藏地方軍隊倉促搭建的防御工事前聲稱要進行談判。就在同一時刻,英軍卻暗中將藏軍包圍,用重機槍、火炮對準了距離很近的藏軍。榮赫鵬與藏軍代本拉丁色、朗賽林會面時,要求藏軍把火槍的點火繩熄滅,以此來表明誠意。藏軍放松了警惕,按照要求做了。英軍突然向藏軍發動了猛烈的火力攻擊。
4月初,麥克唐納帶領英軍4個工兵連、3個半步兵連以及野戰救護隊等,向江孜發起進攻。當英軍靠近曲眉仙角藏軍陣地時,將1500名藏軍圍住,要求藏軍在15分鐘內繳械投降。藏軍前線指揮官萊丁堅決拒絕投降,帶領官兵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用大刀、長矛、鐵叉等簡陋武器與英軍展開殊死搏斗,因人數懸殊,在傷亡千余人后向江孜方向撤退。
4月5日,英軍繼續向江孜進發。藏軍派出多支小分隊沿途騷擾英軍;當地藏族群眾也拿起武器加入抗英戰斗。他們有時穿反面羊皮襖,混在羊群中誘敵,待敵人來搶羊時突然發起襲擊。4月13日,英軍攻占西藏戰略要地江孜,并大肆劫掠當地寺院和村鎮。江孜失守后,達賴迅速動員各地藏民組建武裝民團,向江孜集結,以阻止英軍向拉薩進犯。在英軍主力對卡羅拉發起進攻,導致江孜兵力薄弱之際,西藏民軍迅速集結了1500名戰士,打響了江孜反擊戰。
5月3日,英軍繼續向噶若拉的藏軍陣地推進。5月5日黎明前,藏軍采取出其不意的戰術,向英軍營地發動了突襲,對英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隨著天色漸亮,英軍憑借兵力上的優勢拼命抵抗,藏軍只能暫時撤退。5月7日上午,英軍集中兵力進攻藏軍設卡駐守的戰略要地卡羅拉;藏軍和民團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激戰4小時,擊斃敵軍18名,但因力量不足于下午被迫后撤。
6月中旬,英軍向江孜派遣連運輸人員在內共計11500人的增援部隊,于23日抵達江孜。在江孜附近的西藏民軍繼續與獲得增援的江孜英軍進行頑強的攻守戰斗,于7月上旬被迫后撤。英軍完全占領整個江孜地區后,即于7月中旬組織發起對拉薩的進攻,于8月3日侵入拉薩,隨即對包括布達拉宮在內的拉薩全城進行肆無忌憚的燒殺搶劫,無數的珍寶、文物和宗教文獻等幾乎被劫掠一空。
結果與后續
1904年9月,西藏地方政府在英軍的槍口下接受了喪權辱國的《拉薩條約》。條約實際上使西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9月23日,英軍匆匆撤離拉薩。而《拉薩條約》消息傳出后,立即遭到全中國人民的一致反對。迫于壓力,清政府嚴令中央政府駐藏官員切勿在條約上簽字畫押;并派外務部高級官員赴印度與英國方面重新談判。
1906年春,中英雙方在北京重新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該條約雖保留了《拉薩條約》的部分內容,但卻明確規定“英國國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粉碎了英國政府要將西藏納為其殖民地的陰謀。
1913年,英國以調停藏邊事務為借口,提出召開中英會議。結果會議成為“中英藏三方會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史稱“西姆拉條約”。中國政府始終未承認英國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訂立的《西姆拉條約》。此非法條約受到中國各界廣泛譴責,貽禍至今。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從此,西藏各族兒女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新生。
戰爭影響
西藏軍民抗英戰爭中,英軍入侵西藏,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讓本來就貧瘠的西藏陷入更深的苦難,英國還因此制造了清王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隔閡,埋下了分裂的種子。1904年西藏第二次抗英戰爭是西藏人民反擊侵略者的正義戰爭,是中國人民爭取國家獨立總斗爭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