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些相對比較寒冷的地方,生活著一種奇特的貓科動物,它們臉蛋圓圓的,兩頰長有明顯的“絡腮胡”,耳朵呈三角形,有趣的是耳朵尖上還長著簇毛,這點倒是跟非洲的獰貓有些相似,但它的簇毛要相對短一些。
這種貓科動物就是人們常說的猞猁,因為它是現存所有貓科動物里長得最像狼的一種,所以猞猁也被稱為“狼貓”。猞猁是喜寒物種,所以多生活在北方地區。不過南方一些地區也有,比如近日,人們就在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發現了猞猁的身影。
三只猞猁同框,場景極為罕見
位于四川省阿壩州的壤塘縣,長期以來推行的生態保護舉措所帶來的作用不斷顯現,越來越多的珍稀野生動物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猞猁在我國屬于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且它們是中型的捕食者,對于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
南莫且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驚喜地發現在一處山坡上,前后共有三只猞猁從鏡頭前快速走過。
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只猞猁雖然沒有聚集走在一起,但相隔不遠,它們從遠處正往山上走。猞猁是獨居型的貓科動物,三只猞猁同框的場景,是極為罕見的。其中一只離鏡頭比較近的猞猁,身形矯健,體態壯碩,應該是一只成年猞猁。
它們長大之后雄性能達到12-29公斤,雌性能達到11-21公斤。在當下我國大多數自然環境下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前提下,猞猁這種中型的猛獸,儼然成了“森林之王”。在自然環境下,它們幾乎沒有天敵。
猞猁并不孤獨,雄獸也會參與育幼
在傳統觀點里,猞猁跟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都是過著獨居生活的,它們只有在發情期的時候,配對的兩只猞猁才會短暫生活在一起。一旦雌獸受孕,雄獸便會離開,也不會參與之后的育幼階段。
然而隨著人們對猞猁習性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猞猁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孤獨。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進行了長時間的生態研究,就發現了森林了的一只雄性猞猁,早在發情期前就已經跟雌猞猁生活在一起了。
位于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森林里面生活著多種野生動物,包括歐洲森林狼、狗獾、赤狐、猞猁等等。
猞猁是白俄羅斯動物學家們的重點研究對象,他們不僅發現了雄猞猁在非發情期時就與雌猞猁生活在一起,而且在雌猞猁育幼階段,雄猞猁也會參與其中,承擔起了“父親”的責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猞猁母子投喂食物。動物學家們多次發現,雄猞猁將捕獲到的獵物丟在了母猞猁巢穴附近。
猞猁生性兇猛,能單獨搏殺野狼
猞猁是一種非常兇猛的貓科動物,而且它們性情兇猛,實力強悍,能夠單獨搏殺野狼。可能說到它們能搏殺灰狼,很多人不太相信,畢竟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也不過二十多公斤,又怎么可能是灰狼的對手呢?
然實際上并非所有的灰狼都如北美灰狼一般高大威猛的,比如生活在納利波基森林的歐洲森林狼,體型就比較小,即便是成年狼,也不會比猞猁大多少。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森林里面的灰狼,并不一直都是群居的,它們也有單獨生活的時段。
當溫暖季來臨的時候,林中小型哺乳動物的數量豐富,此時獨狼的覓食效率更高,所以在這個季節,歐洲森林狼傾向于單獨行動,獨狼的數量甚至能超過群居狼的數量。事實證明猞猁也非常聰明,它們是絕對不會去招惹狼群的。
那些獨狼、瘦弱的個體、懷孕的母狼、幼狼才是猞猁的重點伏擊目標。溫暖季也是猞猁的育幼季,所以雄猞猁為了幼崽的安全,會積極地去殺死生境內的歐洲森林狼。
大多數情況下,多只猞猁同框,基本上都是母獸帶崽的情況。猞猁幼崽會在母猞猁身邊學習各種生活捕獵技能,尤其是在它們半大不小的時候,母猞猁會帶著它們頻繁外出,尋找獵物,教授它們狩獵技巧。直至小猞猁們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一定的狩獵經驗之后,它們才會離開母猞猁,過上獨居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