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
是人類不懈的追求
隨著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斷提高
動物們也探出腦袋
想與大家“交個朋友”
01
馬來亞穿山甲
近日
臨滄市滄源縣公安局
環食藥偵大隊民警接到群眾報警
稱自己在水溝旁發現一只野生動物
請民警前往查看
民警趕赴現場了解到
該野生動物是報警人在工作時發現
為避免其受到傷害才帶回
經鑒定
這個可愛的小家伙是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馬來亞穿山甲
體重3.2公斤
體長約84厘米
無明顯外傷
民警觀察沒問題后
將其放生至安全地帶
科普小知識
馬來亞穿山甲:屬穿山甲科,頭體長40-65厘米,尾長35-57厘米,體重4.5-14千克。除尾巴上有一處白色鱗片外,全身都是深褐色鱗片。舌長爪利,但無牙齒,耳朵很小,四肢短粗,前肢比后肢長,眼很小。趾上長有利爪。受到威脅時,會曲身將自己柔軟有毛的部位卷縮在甲殼內,豎起尖銳的部位。棲息于低海拔森林及次生林。食物以白蟻為主,兼食黑蟻及蟻的幼蟲。
02
蜂猴
近日
普洱市孟連縣公安局接到報警
稱自家房頂有一只疑似猴子的動物
請民警幫忙看看
民警趕到后
發現這個小家伙
正好奇地四處張望爬行
為避免它受到驚嚇與傷害
民警將其抓捕帶回后
立即聯系相關部門進行檢查
經鑒定
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蜂猴
確認它并未受傷后已放歸自然
科普小知識
蜂猴:是靈長目、懶猴科、蜂猴屬的物種。是體型較小的一種原猴類,體長28-38厘米,尾長22-25厘米。背部有致密的棕色皮毛,下體白色。眼部、耳部均有黑褐色環斑。有一條清晰的深色條紋,一直延伸到頭頂,但沒有向耳朵的側面延伸。四肢顏色從褐色到幾乎白色。換毛可能會導致背部表面顏色的季節性變化。尾巴殘留很少,頭圓而耳朵短。鼻孔周圍有潮濕裸露表面的鼻腔,寬而平坦的臉和大眼睛。每晚單獨或成對行走20-30米,通常睡在樹洞或茂密的植被中。食性很廣,食用植物分泌物、花蜜、水果、無脊椎動物、樹皮和鳥卵。
03
紅瘰疣螈
(hóng luǒ yóu yuán)
近日
玉溪市易門縣公安局
龍泉派出所內
一名系著紅領巾的小男孩
手拿一個礦泉水瓶進入
“警察阿姨
我撿到一條有腳的‘怪魚’
爸爸說這可能是保護動物
讓我交給你們”
經了解
男孩外出玩耍時撿到此魚
出于好奇便帶回家中
孩子父親上網搜索比對后
發現其可能為保護動物
便讓孩子送交相關部門
經比對與識別
民警確認這條“怪魚”
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瘰疣螈
隨后民警將它送至相關部門
妥善處置
科普小知識
紅瘰疣螈:是蠑螈科疣螈屬兩棲動物,也叫紅娃娃魚、娃娃蛇、紅蛤蚡。 成體全長13-19厘米,雄性長約13.2厘米,雌性長約14.4厘米;頭部較大而扁,近圓形,長寬約相等;軀干圓,頭吻端鈍圓或平切而高;鼻孔小,近吻端,眼徑大,幾乎與吻等長;口裂大,在眼后角的后端;唇褶在口角部的略為顯著;上下頜有細齒;舌較小近圓形。 全身皮膚裸露無鱗甲,尾終生存在,長且側扁;四肢和足均短,前肢各4指,后肢各5趾;后肢推動身體前進,腹部著地;全身體色以橙紅色和黑色為主。棲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區,非繁殖季節成體營陸地生活,夏秋季節常發現于水田、水塘或溝渠附近潮濕多雜草又隱蔽的地方。以蚯蚓、蜈蚣、步行蟲、蝸牛等為食。
警方提醒
在外遇見野生小動物
請立即報警
勿用手觸碰
禁止私自喂食
保護它們
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小動物是我們的朋友
愛護它們
維護生態環境
共建地球家園
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近日要覽
審 核:李彤華
值班編輯:郭怡男
稿件來源:云南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