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支持與康復治療專家委員會”發起的《癌因性厭食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見刊。
此次“共識”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支持和康復專家委員會(SCRC)發起,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中國藥科大學附屬南京天印山醫院秦叔逵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于世英教授指導,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杰軍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潘宏銘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羅素霞教授牽頭組建了涵蓋207位臨床專家的共識工作組共同編撰而成。
作為全球首部關于癌因性厭食的共識,通過結合中國臨床實踐現狀并基于現有的研究證據,總結了癌因性厭食的篩查和診斷標準,系統性地提出了綜合管理策略。填補了國內在癌因性厭食診療領域的空白,將成為臨床醫生診療癌因性厭食的重要參考,滿足臨床醫生對規范診療的迫切需求,助力推動癌因性厭食“積極篩查、早期干預、規范治療”。
梳理發病機制積極篩查確認診斷
癌因性厭食是腫瘤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由腫瘤本身或其治療手段引發,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或喪失,同時可能伴有惡心、味覺改變、早飽等癥狀。據統計,超過75%的中晚期腫瘤患者會出現癌因性厭食,約30%的腫瘤患者直接因癌因性厭食-惡病質綜合征而死亡。
發病機制上,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食欲調控信號、干擾食欲調節中樞并導致癌因性厭食發生。
抗腫瘤治療也可能觸發或加劇患者的厭食癥狀。化療藥物可能通過味覺障礙、惡心嘔吐或炎癥反應直接抑制食欲;頭頸部放療可導致口腔黏膜炎、口干及唾液分泌減少等,影響患者進食愉悅感;消化系統腫瘤切除術可能會改變食物流出道結構及其生理激素分泌功能,進而引發厭食。
免疫治療、抗體偶聯藥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等常見的抗腫瘤藥物也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食欲減退。此外,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的焦慮、抑郁等心理應激狀態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加劇代謝紊亂,形成“情緒-食欲”惡性循環。
對癌因性厭食的評估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醫生應在問診時對患者食欲、體重變化以及心情狀態進行詢問。第二階段,若患者存在厭食情況,需要采用專業的厭食及惡病質功能評估量表(A/CS-12)進行評估。同時,醫護人員應當指導腫瘤患者自行對日常飲食、體重進行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干預。
綜合管理和藥物治療策略
患者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無論是圍手術期、圍放療期以及圍抗腫瘤藥物治療期都可能會伴發癌因性厭食,但癌因性厭食普遍存在且在臨床中易被忽視,積極改善食欲并進行營養干預對改善患者的癌因性厭食營養狀態至關重要,甚至可能影響腫瘤患者治療效果及生命質量。
“共識”推薦甲地孕酮800mg/d為癌因性厭食-惡病質治療的最佳劑量,但甲地孕酮不溶于水,服用時需伴隨高脂高熱餐。癌因性厭食的腫瘤患者往往難以接受高脂高熱餐,空腹服用藥物使用難以達到最低起效濃度,導致傳統劑型甲地孕酮療效不穩定。
納米晶型甲地孕酮是通過納米晶體技術將藥物顆粒降低至納米級別,從而增加藥物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相較傳統劑型甲地孕酮,納米晶體技術升級的甲地孕酮有效改善不溶于的特性,大幅提升了其生物利用度,無論空腹還是餐后服用均可起效。
在臨床研究中,納米晶體甲地孕酮體重提升速度更快,平均體重增加時間為3天(傳統劑型甲地孕酮為14天),12周內平均體重增加5.4kg。與此同時,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甲地孕酮并不會增加靜脈血栓栓塞(VTE)的風險。對于癌因性厭食的患者,納米晶體甲地孕酮或可成為起效更快、療效更優的治療選擇。
此外,“共識”也提及了糖皮質激素、奧氮平、阿那莫林、沙利度胺及促胃腸動力藥物在癌因性厭食治療中的作用,但仍需更多研究予以驗證。
除了藥物治療,還建議患者在可耐受范圍內進行康復鍛煉,也可通過中醫治療改善癌因性厭食的癥狀。積極的心理干預也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改善食欲并提高抗腫瘤治療療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