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至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
作為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頂級盛會,囊括了5大板塊128場活動、60場平行論壇,74個國家和地區的1298個項目“跨洋競技”,其中不乏生物制造相關項目與企業。
下文中我們節選了這場 為期五天的論壇中與“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相關的前沿項目及企業發聲,便于讀者及時洞察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及產業動向。
院士領銜 多項生物制造成果獲獎
技術突破是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在本屆大會上,有多項生物制造相關項目入選各大榜單,涉及材料、農業、AI等多領域。
大會開幕式上備受矚目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其中北京化工大學團隊“己二酸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入選。
己二酸是一種重要的有機二元酸,主要用作尼龍66和工程塑料的原料。可以制備優質的工程塑料,用于航空航天、汽車高鐵等裝備的生產,也能制作沖鋒衣、速干服等服裝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介紹道,通過己二酸的生物合成新途徑,產物的理論得率達 87% ,較現有路徑提高 32%。
該成果今年有望搬進1噸容量的中試大罐。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成果專場發布會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發布的“ARC生物耦合技術”作為唯一入選的農業類成果亮相。
該成果的花生大豆提質固氮綠色增產ARC生物耦合技術,根瘤數與固氮酶活分別增加3.7倍、4.8倍以上,產量增幅分別超過19%和15%,同時黃曲霉產毒菌阻控效果63%以上。
已經在22省開展千畝、萬畝方和10萬畝片規模化示范,可減施氮肥20%-40%,目前含有ARC菌劑的高富專花生肥和大豆肥已經由新洋豐公司正式上市。
除此之外,在 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系列中,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發布的“合成生物制造元件設計模型,計算效率提升5萬倍”也榜上有名
而在大咖發言環節中,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楊濤先生提到:
雖然全世界的能源轉變基本都指向電能,但生物能源在運輸燃料里面的需求是電所無法取代的,這就是國際能源所預測直到2026年生物能源的需求仍是持續增加而非減少的原因。
除此之外,會議期間30 余位外籍嘉賓還來到了昌發展合成生物制造轉化加速中心參觀考察, 該平臺涵蓋中試放大、高通量篩選、醫用材料生物制造等模塊。
多家企業參展 AI是話題中心
在企業端,AI則成為了本次論壇的絕對話題焦點。
國企一輕日化攜手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探索人工智能賦能合成生物技術在人參多肽護膚活性物質開發中的創新應用;
合成生物企業虹摹生物則參加了“資本賦能:Bio-AI驅動生命科學新生態”分論壇,分享了AI在合成生物領域的獨特創新優勢,以及合成生物在中國AI大模型行業應用中的核心價值。
《小關對話》特別節目專訪了合成生物明星企業微構工場董事長徐絢明,該項目在2012年中關村大會上完成了與清華大學的技術轉移重大項目簽約。
專訪中徐絢明表示主要關心“新質生產力”與“全球技術的交易”兩大主題,其中生物制造和AI賦能被點名,尤其是二者結合的將是產業化強有力的賦能。
她還介紹了“四步PHA”公司戰略,表示國際市場對PHA的接受度較高,其中兩大應用領域被點名,包括醫療骨片和醫美微球,并表示在日用品領域已和全球最大造紙化學品公司達成了合作。
在2025中關村大會的聚光燈下,生物制造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已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抽象符號,而是一幅跨越合成生物學、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農業等領域的立體圖景。
站在產業的終點回望技術起點,從菌種改造技術的突破到AI賦能,相信每一個技術節點的爆發,都正在編織更龐大的價值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