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半導體產業已成為數字時代的核心基石,從消費電子到高端制造,從智能汽車到人工智能系統,芯片如同現代工業的“神經元”,驅動著全球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在AI算力革命、新能源轉型及工業4.0浪潮的疊加推動下,半導體技術正加速重構全球產業鏈價值圖譜,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在此推動下經歷前所未有的國產替代機遇。
在這場產業升級中,一家正在沖刺北交所IPO的企業卻格外惹眼。來自無錫的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海科技”)憑借半導體檢測設備拆解、翻新和升級的生意,年入4億元。
資料顯示,這已是卓海科技第二次向A股資本市場發起沖擊。2022年6月,卓海科技就曾申請創業板上市,最終卻因“三創四新”成色不足在創業板上會現場被否決。
身處半導體設備產業鏈的隱秘賽道,本次沖擊北交所的卓海科技勝算幾何?
二手設備修復主導國產替代下的“夾縫生存”
2009年1月,工信部發放3G牌照,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此后受智能手機產品帶動,半導體行業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與此同時,這一年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與臺積電的官司敗訴,令人們再度意識到半導體國產替代的重要性。
也是在這一年,親歷了中國芯片產線對進口設備的絕對依賴現狀的相宇陽,開啟了一條半導體行業“曲線救”之路。
2009年,卓海科技成立,最初以維修顯微鏡、測量儀等小型設備起家,彼時中國半導體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前道量檢測設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相宇陽意識到海外晶圓廠淘汰設備的再利用價值,2012年開始轉型專攻半導體量檢測設備的二次開發。
他們從日韓、歐洲等地收購科磊(KLA)、日立等國際大廠退役的檢測設備,通過逆向工程破解核心算法,更換老化零部件,使這些設備重新達到準新機標準。
到2015年,卓海科技已成功修復首臺12英寸晶圓檢測設備,并逐步將業務重心聚焦在前道檢測設備翻新領域。
2018年,國內半導體產線大規模建設,卓海科技迎來爆發式增長。其翻新設備價格僅為新機的20%-30%,卻能覆蓋12英寸晶圓產線并支持14nm制程,迅速獲得華虹半導體、士蘭微等企業的訂單。
至2024年卓海科技營收已突破4.6億元,其中修復設備業務占比超90%,儼然成為國內最大的二手半導體檢測設備供應商。
不過,卓海科技核心技術始終圍繞設備修復展開,自主研發的光學系統、算法軟件等關鍵模塊進展緩慢。2024年其自研設備收入僅為1214.96萬元,不足總營收的3%,且技術指標仍停留在28nm節點。
此外,卓海科技每年需進口數百臺退役設備作為“原材料”,其中很大部分源自美國設備廠商。隨著美國出口管制日益嚴苛,在芯片領域甚至連老舊的二手設備也開始管控。同時,韓國三星和SK海力士這兩大芯片龍頭企業,也在去年宣布停止銷售二手芯片設備,若國際政策進一步限制退役設備流通,將可能沖擊卓海科技原材料的供應。
與此同時,卓海科技還面臨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2022年至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分別為 70.64%、66.01%及 56.12%。
卓海科技也在招股書中坦言,如果公司主要客戶因美國對華在半導體領域的限制措施或其他因素導致生產經營或財務狀況發生重大不利變化而減少對公司產品的需求,或公司未能持續拓展新客戶,將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換個“馬甲”沖刺北交所
2023年1月,深交所上市委會議否決了卓海科技創業板IPO申請。根據會議結果公告,委員認為“公司未能結合行業情況充分說明其‘三創四新’特征,不符合創業板定位要求,對是否存在對公司持續經營有重大不利影響的事項解釋不充分”。
兩年后的2025年3月,卓海科技帶著調整后的戰略卷土重來,只不過這次選擇的戰場換成了更具包容性的北京證券交易所。
本次IPO,保薦機構由光大證券變更為海通證券。卓海科技表示,變更原因主要系公司結合保薦機構對半導體行業的認知情況,考慮到海通證券曾保薦中芯國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多家知名半導體企業,對行業情況較為了解,因此更換海通證券為保薦機構。
這一次申報北交所,卓海科技給自己換了一個新“身份”——在創業板申報稿中,卓海科技對自己的介紹是“發行人作為國內重要的半導體前道量檢測設備供應商,主要通過對退役設備的精準修復和產線適配來實現其再利用價值,為客戶提供高穩定性、品類豐富的前道量檢測修復設備,并通過配件供應及技術服務滿足客戶全方位需求”。
而在最新版的北交所申報稿中,卓海科技對自己的介紹變成了“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半導體前道量檢測設備領域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公司在前道量檢測設備領域深耕十余年,已形成最高可達12英寸、14nm制程的修復工藝平臺,為芯片的安全穩定生產提供了有效保障。公司專注于前道量檢測設備領域,形成了修復設備、自研設備、核心組件及零部件、芯片產線運維及技術服務的多層次產品平臺”。
看似無奈選擇,實際上暗含著卓海科技精準的市場定位考量。相較于創業板對“三創四新”的嚴苛要求,北交所更看重企業在細分領域的專業深度與成長潛力。
同時,卓海科技募資方案中2億元的產能擴建與2億元的研發中心投入,也直指過往被詬病的技術短板。
不過,進一步分析財務數據可以發現,卓海科技2024年7.25%的研發費用率仍與行業平均18.94%存在顯著差距,即便募資到位后研發投入翻倍,短期內仍難追平中科飛測等自研廠商的投入強度。
此外,在科磊(KLA)壟斷全球55.8%檢測設備市場的陰影下,國內廠商既要在技術代差中尋找生存空間,又需應對產業周期的劇烈波動。卓海科技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滑21.6%的業績表現,正是行業寒冬的縮影。當全球半導體資本開支縮減15%時,晶圓廠首先削減的往往是二手設備采購預算。
盡管卓海科技本次IPO計劃募資持續開展研發工作,進一步提升自研產品技術水平,提升設備制程節點并開發新產品品類,但技術研發并非易事,尤其是壁壘更高的半導體行業。
營收增長幻象下盈利失血
財務方面,2022年至2024年,卓海科技的營收分別為3.14億元、3.81億元、4.6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9億元、1.32億元、1.04億元。
卓海科技這份看似不錯的財報背后,是大幅放緩的扣非凈利潤,招股書顯示,卓海科技2022年扣非凈利潤為1.20億元,至2024年時已下滑至1.01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卓海科技的主營毛利率正持續下滑。報告期各期,卓海科技的主營毛利率分別為60.58%、60.84%及46.57%。而在創業板招股書中,2019年,其主營業務毛利率還高達71.97%。卓海科技主營毛利率呈現持續走低的趨勢,無疑凸顯了其成長性風險。
與此同時,卓海科技存貨賬面價值從2022年的4.32億元增至2024年的7.41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重超七成。而卓海科技的存貨周轉率遠低于可比企業平均水平,存在存貨跌價的風險。
更現實的挑戰在于現金流壓力。招股書顯示,2022-2023年卓海科技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連續為負,分別為-1.43億元、-1.53億元。到了2024年底,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突然轉正并且實現了較大增長,達到1.69億元,這一切源于其調整了退役設備采購節奏所致。
卓海科技本次IPO擬募資2.99億元補流,也反映出其自有資金難以支撐業務擴張的壓力。
卓海科技的IPO是國產半導體設備產業鏈“曲線救國”的縮影,但其業務模式的技術天花板、財務結構隱患及外部政策風險,仍是投資者需警惕的“灰犀牛”。卓海科技最終能否如愿進入資本市場,IPO參考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