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清明將至。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提升科學素養,太原市迎澤區港道小學種植社團開展了“知清明時節,探種植科學”的主題活動。本次活動圍繞清明節氣的特點,展開分小組實踐,引導學生在趣味中學習科學知識,在勞動中體驗種植樂趣,深入感受清明節氣與農耕文化的緊密聯系。
多方協作,夯實活動基礎。活動籌備階段,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專門建立了活動籌備工作組,與科學教師劉一丹、社團教師李娟共同商討活動方案。領導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在王曉麗副主任的帶領下,活動籌備工作組結合校園實際和學生特點,對校門口種植園的蔬菜種類進行了科學規劃。
溯源清明,筑牢科學認知根基。活動啟動課上,李老師借助精美的PPT與趣味科普視頻,向學生們講述清明節氣的起源、習俗,以及這一節氣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結合地理與氣候知識,李老師詳細講解了清明前后氣溫、降水、光照的變化特點,以及這些變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在講解過程中,李老師提出了一系列與清明相關的問題,各小組學生踴躍發言,思維的火花激烈碰撞。
分組規劃,搭建種植知識框架。李老師根據種植園規劃的種植蔬菜的種類,分別為玉米組、豆角組、茄子組等。每個小組圍繞所選蔬菜展開深入探討,李老師介紹了不同蔬菜的生長特性、對土壤和氣候的要求,以及播種、養護的注意事項。同學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記錄關鍵信息。
勞動賦能,體驗種植樂趣。學生們來到校門口種植園,正式開啟種植之旅。面對種植園的空地,各小組迅速明確分工,開啟搬土任務。各小組配合默契,有的負責用小推車搬運土壤,有的負責將土壤均勻地鋪灑在種植區域,干勁十足。
數學老師們也發揮學科優勢,帶領學生們測量菜園面積。學生們拿著測量工具,認真記錄數據,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計算面積。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本次種植活動結束后,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分享活動中的收獲與體會。同學們紛紛表示搬土的過程雖然辛苦,心中卻充滿了成就感。
本次種植社團活動,將清明節氣文化與科學種植教育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在持續觀察中培養科學思維。未來,港道小學的種植社團將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學生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
(責編 張敏 通訊員 李娟 助編 祁佳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