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長江和記原計劃與美企簽署港口交易協議的日子,風平浪靜。
上個月,長和宣布計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其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位于巴拿馬運河關鍵節點的克里斯托瓦爾港(Cristobal)和巴爾博亞港(Balboa)。總價格為227.65億美元。
一時間輿論沸反盈天。
距離協議簽署只剩不到48小時的時候,長和終于回應,宣布關于出售全球港口一事,董事會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長和突然宣布“暫緩”交易,說是商業考慮,實則是頂不住壓力,不得不踩剎車。4月2日的截止日期本來就可松可緊,所謂的“暫緩”很可能只是觀望風向,等輿論降溫再悄悄推進。
畢竟,長和這些年海外資產套現的套路一向如此——嘴上說謹慎,身體很誠實。
李嘉誠擬出售的巴拿馬運河的這兩個港口,2024年處理了運河39%的集裝箱貨船,直接影響全球海運命脈。美國長期視巴拿馬運河為“后花園”,特朗普上臺之后,更是多次宣稱要“收回運河控制權”,甚至威脅動用軍事力量。
特朗普對巴拿馬把運河旁的港口交給中國企業管理,表示了強烈不滿。他說的中國企業,正是李嘉誠的長和集團。早在1997年拿下的巴拿馬運河東西兩端港口的運營權。
壓力之下,精明的李嘉誠迅速選擇了出手,因為商業交易能輕易保住自己的利益,否則特朗普一旦采取軍事手段,自己或許顆粒無收。
在宣布賣港口后,股價曾連續2天大漲,一天漲了近22%,一天漲了超過9%。市場對李嘉誠的逐利行為表達了認可。
但隨后輿論發酵,長和出售港口事件卷入大國博弈的風口浪尖。
香港《大公報》連續刊登三篇評論,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是“莫天真 勿糊涂”。
特首李家超對媒體表示:特區政府要求外國政府為香港企業,提供公平環境,反對使用脅迫施壓手段;任何交易要符合法律法規,港府依規處理。
各方都在提醒李嘉誠三思而后行,李嘉誠似乎并未停止出售計劃。
直到3月28日晚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文關注4月2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將與貝萊德簽署巴拿馬港口的交易協議。該局反壟斷執法二司負責人在回答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隨著輿論壓力加大,長和股價出現了一波連續下跌。
很顯然,此番李首富想套現跑路,卻撞上了槍口。
交易雖未直接涉及中國市場,但長和作為香港企業,其全球資產變動可能間接影響中國海外利益鏈。去年長實賣英國電網被緊急叫停,這次要是敢硬闖關,國安法和反壟斷法分分鐘就發揮作用。
美國政府也在深度介入此次交易。貝萊德董事長芬克直接聯系白宮,特朗普政府承諾“支持收購以替代軍事接管”。
李嘉誠因此陷入被動。
說到底,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老套路,在如今大國博弈的棋盤上根本玩不轉。這出戲演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買賣問題,背后還涉及民族大義。
李嘉誠準備打包賣給貝萊德的港口,一共有43個,分布在歐洲、非洲、拉美、亞洲等地的23個國家,很多都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驛站”。而特朗普施壓,明確要求“拿走”的港口,只有巴拿馬的2個。所以,一下子把多年運營的全球重要港口打包處理掉,的確比較可惜。
李嘉誠的行為,當然可以解釋為擔心全球地緣政治形勢大逆轉、把風險擴散到其他港口,所以提前打包處理。但是特朗普也是生意人,如果讓他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僅不能立即“止損”,還可能被他 “得寸進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部門宣布審查這筆交易,代表了官方的態度。
這同時也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中美新一輪談判即將拉開帷幕,包括關稅、tiktok和此次港口交易,都可能包含在內。
此次交易的前景,無非四種情況:一、交易正常進行;二、交易在修改后進行,比如只出售巴拿馬港口,或淡化貝萊德作用;三、交易徹底取消;四、全部或部分港口出售給其他買家等,而非全部出售給一個財團。
無論結果如何,這次交易已經暴露全球化退潮下的新常態,李嘉誠面臨商業信譽危機,而中國可能借此完善戰略資產審查機制。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多年搖擺不定兩面收錢,終歸不得長久。香港前特首梁振英的話說的很有道理:
“商人無祖國”的思維已經過時。
李嘉誠此次可謂是馬失前蹄,撞上槍口的李首富,這一次還跑得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