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智綱智庫大會上,主持人突然向王志綱問道“關于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的事情引發了很多網友熱議,你曾經說過董宇輝把東方甄選搞的很困難,在你的這個言論下面有很多留言,說你立場不對,說你不同情弱者……”。主持人說到這里,俞敏洪馬上打斷說“我建議一下,這個話題不討論行嗎?”。
從俞敏洪的反應可以看出,董宇輝對他的傷害有多深。而且在董宇輝的瘋狂的粉絲們面前,俞敏洪對董宇輝相關的話題都只能盡量回避了。
這里我們就需要探討一下董宇輝的話題。如何看待董宇輝的粉絲把董宇輝看作圣人,無條件支持,甚至為了抬高董宇輝不斷網暴東方甄選和俞敏洪?
顯然,董宇輝粉絲群體將其“圣人化”并引發非理性支持的現象,是直播電商行業流量邏輯與粉絲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
一、粉絲心理:情感投射與文化認同的雙重驅動
董宇輝通過知識型直播建立起的“文化傳播者”形象(如講解經典文學、倡導閱讀),與其粉絲群體(尤其是自稱“丈母娘”的中青年女性)對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高度契合。這種共鳴在社交媒體時代被算法強化,形成“知性偶像”的標簽化認知,使得部分粉絲將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投射到具體人物身上。
保護性心理的極端化。從“小作文事件”開始,粉絲將董宇輝與東方甄選的矛盾解讀為“才華被資本剝削”的敘事,激發了強烈的捍衛心理。部分極端言論將商業決策道德化,用“背叛”“壓榨”等情感化詞匯攻擊企業方。
個人IP與機構利益的天然沖突。直播電商行業依賴個人魅力變現,但當主播影響力超越平臺時,粉絲會將主播與機構割裂看待。這種矛盾在董宇輝離職時達到頂峰,其粉絲認為東方甄選“利用完價值就拋棄”,而忽視股權轉讓、3.58億補償等商業安排。
二、輿論場的結構性矛盾
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審判。俞敏洪在股東信中披露,輿論壓力導致東方甄選股價波動、團隊心態失衡,但粉絲更傾向于相信“資本壓迫”的簡單敘事。周鴻祎曾評價此事存在“信息不對稱下的鍵盤俠行為”,部分網民依據碎片信息進行道德評判。
飯圈化運作的商業代價。董宇輝粉絲群體展現出高度組織化特征,如海外“丈母娘”團隊的系統性應援,這種運作模式雖能短期提升商業價值,但也加劇了粉絲與非粉絲群體的對立。當董宇輝表示“不想直播但不得不做”時,粉絲將其解讀為“被迫營業”,進一步強化了對公司的敵意。
三、主播責任的邊界
董宇輝多次強調“不希望粉絲攻擊他人”,但客觀上享受了粉絲經濟紅利。如何在商業成功與引導理性粉絲文化間取得平衡,是行業領軍者的新課題。
東方甄選在輿情危機中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其“體面分手”的公關策略(如股權清晰化)在極端情緒面前收效甚微,反映出企業對粉絲文化治理的認知不足。
俞敏洪最后分手的大方行為,對他來說是壯士斷腕,但董宇輝的粉絲們也沒有領情,對他的謾罵一點沒少。而且俞敏洪自己大方,把上市公司大部分的資產拱手送人,在東方甄選的股民看來,也是無法原諒的。
董宇輝現象本質上是新媒體時代“造神運動”的縮影,既彰顯了優質內容創作者的社會價值,也暴露出非理性粉絲文化的破壞性。解決之道在于建立更透明的信息溝通渠道、完善平臺治理規則,以及推動公眾對商業關系的理性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