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托鄉下親戚幫忙搜羅土雞蛋時,是否有想過科技正讓普通雞蛋更營養、更好吃。雞蛋是最常見的生鮮小品類,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賦能下,產業正在玩出新花活。
從生產加工到運輸消費,一顆雞蛋里藏著哪些技術含量?蛋品產業又該如何變得更智慧?近日,四川鐵騎力士總裁鄧先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小規模養殖生產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技術落地,不僅推進了雞蛋產業的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也讓品牌雞蛋在市場競爭中突出差異優勢。
在他看來,無論從企業擴規還是消費擴容的角度,AI應該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數字化體系中。尤其是通過和阿里瓴羊等科技企業、大專院校的合作,一方面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數據,通過建立數字生態,優化經營決策管理;另一方面加強消費洞察,提前對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方向布局。
把品類變品牌
科技灌注品牌勢能
和大多數農產品一樣,處于完全競爭市場的雞蛋市場容量廣闊、分散度高,缺乏品牌和巨頭企業。正是這一特點也存在著產業高度整合的機會。
據鄧先鋒介紹,將農產品品牌化的想法源于21世紀初,地方農貿市場陸續取消,城市居民選購優質農貨生鮮的成本增加。“當時,之所以選定大家每天都要吃的產品——雞蛋,是因為這個在市場上銷量巨大,但是有品類沒有品牌。”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蛋品生產國和消費國,2023年中國的禽蛋產量為3563萬噸,產值約4000億元。產業供給端極度分散,需求端復雜度很高,如何從品類升級成為品牌卻考驗著每一個蛋品賽道從業者。
鄧先鋒以鐵騎力士旗下品牌圣迪樂為例分享到,和大多數標準化商品通過活動推廣、跨界合作做高品牌價值不同,農貨的品牌塑造往需要借助一套標準來體現。“從蛋雞品種選育,到商品蛋產出,我們一共制定了1185條標準,大到哪些原料可以作為飼料喂養蛋雞,細節如不同克重的雞蛋如何包裝都包括其中。”
雞蛋養殖有很強的市場接近效應,當一套數字化的標準制定好后,最直接的好處是快速復制,實現規模經濟。但記者也注意到,市面上的品牌雞蛋往往價格更高。如何讓消費者愿意接受這一價格區間則是品牌化的更難一步。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雞蛋是每天都要消費的食品,要把品類商品做到品質品牌,首要是瞄準對食品有更高要求的消費群體。”鄧先鋒透露,在消費端參考麥當勞、肯德基等跨國企業管理經驗,以全價值鏈思維尋找目標消費者。“新一代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更高,隨著品牌價值的提升,對品牌的認可度也會隨之提高,進而形成飛輪效應,帶動市占率的進一步擴大。”
從會養到“慧”養
數字化催生產銷協同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和健康關注度的提高,農產品逐漸轉換為消費品,更貴的雞蛋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可。這背后,離不開蛋品企業采取工業化養殖思路,使得雞蛋從非標品類成為有品質保證的標品。
鄧先鋒提到,數字化賦能首先在消費端形成了訂單農業的模式。消費者一旦在線下單后,覆蓋全國的訂單中心會迅速匹配最近的養殖基地生產配送,從而保障了新鮮度。同時,銷量數據實時反饋,從而指導生產環節,進一步降低成本,讓利消費者。
蛋品產業升級中各環節要“串珠成鏈”,離不開數字化帶來的產銷協同,也是和科技企業深度綁定合作的結果。
以數字化賦能消費端為例,由于雞蛋作為高頻交易標品,結算方式和價格實時變動,通過和阿里旗下的企業數智服務品牌瓴羊的合作,引入智能商業分析工具Quick BI,實現了產銷供應鏈的實時管控,在一個屏幕上就可以查看10幾項不同的數據維度。“過去是到了月底,會計拿著賬本復盤每個月不同時段的雞蛋價格;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天、每個品類雞蛋價格的走勢,更利于調整生產和銷售方式,優化SKU。”鄧先鋒說。
這一模式帶來的另一作用是降本。在過去,一間雞舍往往飼養著10至20萬只蛋雞,時常會出現身體狀態不佳或者死亡的雞。飼養員則需要定期巡視,甚至挨個觸碰每一只雞來鑒別其狀態,非常費時費力。
鄧先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往如果完全靠人工完成,一個人管好2萬只蛋雞就已是極限;而借助數字化后,一個人就可以管理十幾萬只雞,并且能夠遠程可視化雞舍巡查,及時發現并定位死雞、病雞等,保障管理者隨時隨地掌握雞舍內部動態。
數字化生態之路
會有很大可成長空間
在鄧先鋒看來,雞蛋產業數字化現階段最大的痛點在于消費者對此的感知并不強烈,尤其表現在智能化的呈現集中在B端,而沒有在C端直接呈現。
目前,國內雞蛋產業集中度在不斷提升,行業格局已經重構。這反映在消費端,就是品牌價值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消費者而言,雞蛋消費的需求慢慢會向功能性、場景化過渡,帶有歐米伽-3、葉黃素等元素的功能雞蛋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當這種需求反饋到生產環節,就要生產者將雞種、飼料、土壤等與雞蛋產品密切相關的數據直觀呈現給消費者。”鄧先鋒表示,企業能做的是將整個生產過程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圍繞信任進行建設,借助數字化把B端和C端打通,收獲消費者對產品的信賴。
談及雞蛋產業數字化的未來趨勢,鄧先鋒以和瓴羊的技術合作為例談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將越來越多地運用到雞蛋產業的數字化體系中。“尤其是在消費端,AI大模型有助于企業實現更好的消費洞察,幫助企業實現新產品研究和預判。”
“數據,是AI的基礎;數據最大的價值在于幫助決策者決策,當企業決策者開始用數據做戰略時,這個企業就開始真正地邁向了數字化。”瓴羊解決方案專家王兆天說。
定位于雞蛋產業,頭部企業要解決問題的方式并非一地一物,而是將產業內外相關性資源組織起來,在協同中真正實現產業價值變現。
“我們希望帶領1000家養殖企業實現價值增長,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合作伙伴的關鍵數據打通,納入同一體系,做成數字生態。”鄧先鋒預測,當雞蛋產業生態搭建完成,就能更好地借助數字化對整個經營決策進行管理,甚至在研發方面都會帶來巨大變革;技術升級除了能深挖應用場景外,還有利于實現跨界合作。“畢竟,雞蛋本身作為一種消費品,其實也是很多食品企業的原材料,從這個角度看,在其中投入數字化提升生產規模會有很大的可成長空間。”
來源:封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