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演進長河中,秦朝的大一統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里程碑,而白起,作為大秦名將,則是這座豐碑上閃耀著璀璨光芒的關鍵銘刻。他以卓越非凡的軍事謀略、摧枯拉朽的征戰偉績,為秦國橫掃六國、奠定統一根基立下汗馬功勞,其軍事生涯宛如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傳唱千古,啟迪后世。
白起出生于郿(今陜西眉縣),雖其早年經歷如蒙塵明珠,隱沒于歷史的幽微角落,未被詳細記載,但當他登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刻,便如同一顆耀眼星辰劃破夜空,綻放出奪目光芒。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 294 年),白起初任左庶長,奉命領兵攻打韓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此戰小試牛刀,初顯其軍事天賦,為他后續的傳奇之路拉開序幕。
次年,伊闕之戰爆發,這是一場改寫戰國格局的關鍵對決。韓、魏聯軍集結重兵,妄圖阻擋秦國東進的步伐,面對氣勢洶洶的敵軍,白起沉著冷靜,展現出超凡的軍事洞察力。他精準剖析聯軍弱點,以避實擊虛為核心戰略,采用各個擊破的精妙戰術,指揮秦軍如猛虎撲食般沖入敵陣。戰場上,秦軍將士在白起的激勵下奮勇廝殺,殺聲震天,最終一舉全殲韓、魏聯軍,斬獲首級高達二十四萬,生擒敵軍主將公孫喜,還連下五座城池。此役的輝煌勝利,讓白起聲名遠揚,他也憑借卓越戰功晉升為國尉,成為秦國軍事舞臺上的核心人物。此后數年,白起縱橫沙場,持續對韓、魏兩國發動攻勢,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秦國的版圖隨著他的征戰不斷向東拓展。秦昭王十八年(公元前 289 年),因戰功赫赫,白起榮升大良造,成為秦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起,白起的征伐足跡邁向更為廣闊的天地。他揮師攻趙,成功奪取狼光城(今山西高平西),以赫赫戰功震懾趙國。緊接著,伐楚之戰開啟,白起親率大軍,勢如破竹般直搗楚都郢城,楚國大片疆土淪陷,被迫遷都以避秦軍鋒芒。憑借此等豐功偉績,白起受封武安君,威名傳遍七國,令各國諸侯膽寒。華陽之戰中,面對趙、魏聯軍的反撲,白起再次臨危受命,他憑借卓越的指揮才能,迅速制定戰術,以主力部隊正面強攻,同時派奇兵迂回到敵軍后方,實施前后夾擊。戰場上,秦軍配合默契,如雷霆萬鈞之勢擊潰聯軍,再次捍衛了秦國的霸主地位。
長平之戰,無疑是白起軍事生涯的巔峰巨作,更是戰國歷史進程的重大轉折點。戰爭初期,老將廉頗深知秦軍善戰,采用堅壁清野、堅守不出的戰略,試圖拖垮秦軍。雙方僵持良久,戰局陷入膠著。秦國施展離間妙計,誘使趙王臨陣換將,以年輕氣盛、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秦昭王抓住戰機,密令白起趕赴長平指揮作戰。白起接手后,立刻展現出卓越軍事家的風范,他先是佯裝敗退,巧妙地引誘趙軍脫離陣地,進入預設的包圍圈。隨后,以精銳主力頑強抵御趙軍的進攻,同時派出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的部隊迅速穿插到趙軍后方,截斷其歸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如疾風般突入趙軍陣中,將趙軍分割成數段,徹底斷絕其糧道。被困的趙軍陷入絕境,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在饑餓與絕望中苦苦掙扎。至九月,四十萬余趙軍無奈投降。面對這龐大的降卒群體,白起權衡利弊,考慮到秦軍自身的糧草供應以及降卒可能引發的變數,做出了一個震驚古今的決策——將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僅留二百四十名年少者歸趙報信。此役過后,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勢已然不可阻擋。
白起卓越的軍事成就,贏得了后世眾多名人的高度贊譽。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盡管對他坑殺降卒的行為提出批判,但也由衷欽佩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的軍事智慧,如實記載其生平事跡,讓白起的傳奇得以流傳后世。三國時期的曹操,一生致力于逐鹿中原、統一北方,他熟讀兵書,對白起的用兵之道推崇備至。曹操常常在軍事會議上引用白起的戰例,向麾下將領傳授戰略戰術,汲取白起在戰術運用、兵力部署、戰機把握等方面的精髓,期望以此提升魏軍戰斗力,成就霸業。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緬懷歷史英雄豪杰時,曾賦詩稱贊白起“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武。”這句詩精準地概括了白起在戰場上冷靜沉穩、不逞匹夫之勇,卻能克敵制勝的大將風范,盡顯其卓越的軍事素養。
白起雖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 257 年)十一月,在杜郵(今陜西咸陽東北)含冤自刎,但其軍事精神與智慧的火種卻永不熄滅,被他的后代子孫代代相傳,在華夏大地持續綻放光芒。
在陜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這片承載著白起榮耀記憶的土地上,白氏后裔世代聚居,傳承著家族的驕傲。往昔歲月,白起城、白起祠和白起冢靜靜矗立,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盡管歲月的風雨無情侵蝕,白起城如今只剩殘垣斷壁,白起冢也已夷為平地,但白起祠始終屹立不倒,宛如一座精神燈塔,承載著后人對白起的綿綿追思。2009 年,村里白氏后裔懷著對先祖的崇敬之情,自籌資金,于村口豎起先秦武安君白起故里碑,向世人莊重宣告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底蘊,喚醒沉睡的記憶。2011 年,村民們齊心協力,籌資 20 多萬元重修白起祠,并隆重舉辦了白起逝世 2268 年暨重修白起祠紀念大會,彼時,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齊聚于此,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先祖。2016 年 1 月,在世界白氏宗親會和陜西白氏宗親會的大力支持下,白家村兩委斥資 160 萬元,建起仿古式白起紀念館、白起祠并對外開放。館內陳列著豐富多樣的與白起相關的史料文物,通過詳實的文字記載、逼真的場景復原,生動展現了白起傳奇的一生,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軍事智慧與英勇無畏。每年,來自海內外的白氏宗親都會懷著虔誠之心,紛至沓來,齊聚于此舉行莊重肅穆的祭祀大典。大典之上,香煙裊裊,白氏后裔們身著素服,依次上香、獻花、拜讀祭文,聲聲禱告飽含對祖先的敬仰與感恩,儀式感十足,仿佛穿越時空,先輩的英魂在冥冥中注視著后世子孫的傳承之舉,激勵著他們不忘初心,將白起的精神發揚光大。
不僅如此,為深入挖掘白起的軍事精神內涵,傳承其智慧遺產,白起的后代積極投身于文化傳承事業,成立多個研究會。2022 年 1 月 23 日,由寶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共眉縣縣委、眉縣人民政府主辦,眉縣縣委宣傳部、眉縣文化和旅游局、眉縣傳統文化促進會承辦的首屆白起軍事文化研討會暨白起軍事文化研究會在白起故里眉縣盛大開幕。會上,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白氏后裔以及歷史文化愛好者,大家各抒己見,圍繞白起軍事文化研究的方向、著力點、重點和途徑展開深入探討。通過視頻、書面發言和現場發言等多元方式,為白起軍事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注入蓬勃動力,提供了諸多高屋建瓴的寶貴意見。2023 年 12 月 22 日,南陽白起軍事文化研究會應運而生,五十多位白氏宗親齊聚南陽賓館,歡慶這一盛事。該研究會成立后,矢志不渝,致力于深挖白起軍事文化的深厚內涵,頻繁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專家學者實地考察白起曾經的作戰遺址,從地理環境、兵力部署等多個角度還原歷史真相,搭建起一座連接古今、溝通內外的橋梁,全力推動白起軍事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芒。2024 年 12 月 30 至 31 日,南陽白起軍事文化研究會會長白金立、副會長白云峰應邀參加在廣東惠州舉辦的第九屆世界白氏研討會。會上,白金立當選為世界白氏聯誼會監事會副主席。他們與來自山西、陜西、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宗親深入交流,分享南陽白起軍事文化研究會的工作進展與未來規劃,各地宗親踴躍建言獻策,貢獻海量寶貴建議及資料,為共同的傳承事業添磚加瓦。
白起,這位大秦名將,以其一生的豐功偉績,鑄就了秦國統一的堅實根基,其軍事精神跨越時空,成為后世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后人秉持著對先輩的敬仰,通過建宗祠、辦祭祀、成立研究會等諸多努力,讓白起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白起之名與他所代表的軍事文化,正以一種薪火相傳的力量,持續激勵著華夏兒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