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是念想的日子,是回憶的日子。想祖上榮光,憶爺爺和二位奶奶呀!爺爺、二奶奶,我有專篇特寫,今天就單說大奶奶了。
大奶奶,名叫楊八翠,是本村的,生于1912年,小爺爺3歲,26歲時生我母親,言談舉止、模樣是電視劇《橘子黃了》中的大奶奶樣子。
為了紀(jì)念她,大哥女兒取名楊翠英。大奶奶,1993年過世,享年81歲。
記憶中的大奶奶,個高,力大、臉大,健壯。70歲了,身上背大哥兒子,左手抱二哥兒子,右手提喂豬食筒。整天,還在為煮11口之家的飯,一日三餐奔忙呀!她是種菜能手、種莊稼、養(yǎng)牛養(yǎng)豬養(yǎng)雞專家。曾一度,幾十年是專職的生產(chǎn)隊田間管理員。什么時候播種、撒秧、放水,都是她說了算。只要聽她的,糧食豐收在望。
后來農(nóng)村實行包產(chǎn)到戶,鄉(xiāng)鎮(zhèn)上好些人都來問農(nóng)事,向她請教,有求必應(yīng)。
種菜,我家宅基地旁邊有塊地,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辣椒、茄子、西紅柿、芋頭、洋芋、陽絲瓜、青白苦菜、蔥、蒜、芫荽、韭菜要有盡有,時時有新,讓我們一家不上街可以天天吃到新鮮蔬菜。往前看是春色滿園,花香滿道,這邊是紅紅火火辣椒,那邊是青翠欲滴的瓜果。
每年養(yǎng)豬,我們家都是二、三頭,每頭約四五百斤重,大而肥,到過年的時候,殺年豬,令村人羨慕不已。
養(yǎng)牛,耕地用的,以前是生產(chǎn)隊的,分給農(nóng)戶養(yǎng),我們家養(yǎng)的牛是油光發(fā)亮,力大無窮。這,主要是奶奶貢獻(xiàn),她曾多次立功受獎,是大隊的三八紅旗手。
奶奶最大優(yōu)點是,只要我讀書,農(nóng)活都不叫我干,好吃的送上,常常碗底下埋煎雞蛋,香噴噴的。
奶奶的一生,勤儉,勤勞、善良可以概括。
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與二奶奶很團結(jié),一個主內(nèi),一個主外,分工明確,配合得大,勁往一處使。她奉行的是勞動最光榮。她喜歡幫助人,助人為樂。她有什么說什么,從來不隱隱藏藏,一根腸子通到底,很直。她脾氣火爆,一點就燃,有氣就發(fā)。大哥、二哥都很怕她。
她的穿著,自始至終白族民族服裝,黑藍(lán)打底,樸素?zé)o華。
她的錢包是個大布袋,很有特點,收縮自如,錢藏進(jìn)去,分幣成角元,積累成大團結(jié),除非啟房蓋屋外,變梁成柱,勿有動用之心了。
奶奶,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只有偶爾參加村里佛事會一天,求神拜佛一回回,按白族話說是“數(shù)學(xué)”,旨在勸人做好事,家和萬事興,勤勞勤快,或是說成搭伙吃頓飯,最為合適些。
奶奶,比較節(jié)約,經(jīng)常與我們說,小吃如大賭。反對浪費,提倡的是粒粒皆辛苦。奶奶這一生最舍得花錢的一次,是我結(jié)婚,整整二年養(yǎng)的兩大頭豬,買了換成錢,成我媳婦“三鉆一響”,我也在城市里成驕傲的土豪,風(fēng)光無限了一回。
奶奶不是病死的,是為我們累死的。每當(dāng)想到此,我就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奶奶,我的好奶奶。
她的音容笑貌成石頭房子中碑林一塊,你在里頭,我在外頭。
碑中短短幾字,只說你生卒年月,致于你的生平事跡,待建好了二維碼,梨花風(fēng)落,清明一掃,刻骨銘心記住你,永遠(yuǎn)。
編輯:陳希
編審:陳大衛(wè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