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蘇一男子種植水稻不打農藥,也不施化肥,每畝地的產量高達一千多斤,而且他研究出了一個綠色循環生態種植法,一畝地能掙三份錢,還帶動了45戶村民一起增收致富,年銷售額高達2000多萬元,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吳惠男,江蘇省蘇州市人,他原本在當地做著工程生意,一年能掙700萬元,可是在2013年因為某種原因,他被迫放棄工程生意回到了村里。
在此期間,他在自家的10畝土地上種起了水稻和蔬菜供自己食用,由于自己種植的是綠色水稻,他給自己曾經生意上的朋友送了一些,沒想到朋友們吃完大米后覺得很好吃,提出想要花錢購買,這讓吳惠男發現了商機,于是他思考一番之后,決定大批量種植生態水稻。
2015年,吳惠男在蘇州市相城區流轉了300多畝地,正式開始種植綠色水稻,然而到了2015年7月,正在稻田邊巡視的吳惠男卻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有些稻穗被蟲子吃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
除此之外,由于他的稻田里不打除草劑,稻田里長了很多野草,而他只能花錢請人除草,成本很高。
由于出現了這兩種問題,到了2015年底,吳惠男每畝只收上來300多斤水稻,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他難受到了極點。
吳惠男以前種的水稻很少,都是拿來賣給朋友,現在種的多了,就需要他到處跑市場尋找銷路。
他聽說當地有一個助農平臺在直播銷售農產品,于是他跑去尋求合作,可對方卻壓根不相信他的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還認為他是騙子。
之后,他又找了好幾家大米經銷商,可經銷商卻嫌棄他的水稻價格太高,無奈之下他的大米只能壓在手里。
種水稻的第一年,吳惠男就賠了200多萬元,這讓他很受打擊,那么接下來他該如何扭轉局面呢?
首先,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水稻的畝產量和降低成本的問題。
2016年,吳惠男繼續種植水稻,他聽說鴨子喜歡吃蟲吃草,鴨糞還可以給稻田施肥,于是他決定在田里套養鴨子除草。
他一畝稻田放養了8到10只鴨子,本來一切都很順利,然而在不久之后,他就發現了這樣做的弊端。
原來,在水稻花開之后就到了灌漿期,鴨子愛吃稻穗里的米漿,很多稻穗都有被鴨子吃過的痕跡,幸虧吳惠男發現的及時,不然又要造成很大的損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在水稻開花之后就會把鴨子趕出來,驅蟲的工作靠鴨子只能完成50%左右。
此外,他還聽說有的地方用酵素也能驅蟲,于是吳惠男就開始用各種蔬菜做實驗,最后他發現洋蔥和大蒜發酵做成酵素之后效果很好。
于是,吳惠男跑到農貿市場買了許多不新鮮或者被擠壓的尾菜,分揀出來大蒜和洋蔥專門用來制作酵素,而其他尾菜就做成了有機肥。
吳惠男用鴨子和自制的酵素來除草驅蟲,用市場上不要的尾菜做有機肥,這樣做不僅降低了成本,畝產量還能達到一千多斤。
到了2017年底,吳惠男就收獲了20多萬斤大米,這下終于解決了產量的問題。
可是,在之前銷售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相信他的大米是用綠色生態的方式種植的,那他又該怎樣才能讓客戶相信呢?
陽澄湖大閘蟹是當地比較知名的農產品,也是當地的地理標志,吳惠男決定在稻田里養殖大閘蟹,這樣既能再多收獲一份收入,也能證明自己的水稻是生態種植的。
從2019年開始,吳惠男用一半的稻田套養鴨子,另一半稻田在除草之后,每畝套養600只大閘蟹。
他跟陽澄湖的蟹農合作,在插秧之后放蟹苗,蟹苗不用投喂,可以吃稻田里的蟲子和雜魚,水稻收割前把田里的水放干,這樣就可以捕撈大閘蟹。
采用稻、鴨、蟹混養模式后,很多客戶都相信了吳惠男的生態種植模式。
為了擴寬大米的銷路,他又想到了一個辦法,在蘇州有一種傳統的小吃叫作“團子”,當地很多人喜歡在吃早餐的時候吃團子,而制作團子需要用到大米磨成的米粉。
2019年,吳惠男又找到一些制作團子的店鋪談合作,把大米賣給他們,靠著這些辦法,吳惠男生產的大米完全打開了銷路,而且還吸引來了買鴨子和螃蟹的客戶。
之后,吳惠男又牽頭成立了合作社,還帶動45戶村民一起靠水稻增收致富,到了2021年他的水稻年銷售總額達到2000多萬元。
那么,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