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入海口,一句“神仙來種地,難拿二成苗”道盡了農人對鹽堿地的無奈。如今,這片土地上稻穗低垂、油菜滿畈,曾經的“白面瓢”化作“金糧倉”,而這份蛻變背后,是一位扎根田間三十余年的全國勞模——東營市一邦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紅。
面對“種啥啥不長”的困境,周紅帶領團隊走遍黃河三角洲,篩選出10余個耐鹽堿、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占當地主推品種的75%。為驗證適應性,她在荒灘上建起了萬畝黃河口大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像“繡花”般比對4000多個日夜的數據,制定出黃河口大米相關的2項山東省地方標準、3項東營市地方標準及5項企業標準,培育的“水城米倉”牌黃河口大米,不僅成為“中國馳名商標”,而且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把鹽堿地耕耘成希望的田野,她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在2022年建設起了墾利區全梯度鹽堿地試驗示范基地。分別與傅廷棟、王漢中院士團隊,篩選的耐鹽油菜“華油雜62”“硒滋園2號”,畝產菜苔超千斤;攜手趙昌平團隊推廣的耐鹽堿小麥“京麥188”,畝產突破500公斤,較常規品種增產30%以上;創新“耐鹽作物輪作”“膜下滴灌”模式,讓2000多畝中重度鹽堿地重煥生機。她與中國水稻所、揚州大學等6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國家級“星創天地”、墾利區鹽堿地改良與綜合利用科技小院等5個創新創業平臺,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田間生產力。
“科技促發展,更要惠及農民。”周紅深知,土地“蘇醒”只是第一步。她首創“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萬畝水稻核心示范區,將300多戶農民嵌入全產業鏈:統一育秧、加工、銷售,提供“保底收購+利潤二次分配”保障;舉辦技術培訓、開發特色食材、延伸加工鏈條,讓農戶每畝地增收超千元。稻蝦共生、稻蟹共養的混養模式,更是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她的足跡跨越山河,在山東多地推廣耐鹽種植模式,在新疆喀什的鹽堿地播下“東營模式”。如今,56歲的她仍躬身田間,查看油菜長勢時褲腳沾滿泥土,手把手教授農戶育苗技巧。“土地不會辜負汗水”,她說這話時,眼睛亮如星子。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才是農人最美的勛章。在這片曾被鹽堿禁錮的土地上,她用科技與情懷種下希望,耕耘著春天。(大眾新聞記者 余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