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街邊小店雅玉酒家陸續迎來揣著“助餐卡”的老人們,憑卡可享優惠價;百聯置業大廈員工餐廳也來了不少周邊居民,用餐可享員工價。這是過去幾個月中,虹口區北外灘街道聯動轄區內多元經營主體拓展“編外社區食堂”的新嘗試。
北外灘街道主要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舊改征收、土地出讓等的推進,北外灘區域現有居民區較為分散,如果在多點位新建社區食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很有限。因此,街道從去年起著手盤活轄區餐飲資源,探索建立“編外社區食堂”,與現有的百官街社區食堂互為補充,可覆蓋街道全域。在不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的前提下,“編外社區食堂”讓周邊居民得實惠,也為餐飲企業引流,讓“福利”更可持續。
從堂食到送餐,平價小店訂單“越做越遠”
清晨5點,雅玉酒家的廚師們便忙了起來,比大半年前提早了一小時。上午10點半左右,點餐區便碼上了20來種家常菜。與此同時,第一波揣著“助餐卡”的老人上門了。
雅玉酒家經理高雅潔介紹,這些老人多住在一墻之隔的明華坊社區和附近的惠民小區,出示“助餐卡”后一頓飯可便宜3元。
居委會自制“助餐卡”,一餐可便宜3元。受訪者提供
樓下就是“編外社區食堂”,老人得實惠又安心。 受訪者提供
這家街邊小店為何被選中成為“編外”?明華坊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戴鵬勇坦言,主要是考慮到這家小店在此已經營業十余年,且長期為某國企員工供餐,“餐品口味、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比較有保障,這讓我們有信心為店家背書”。在虹口區相關部門指導下,雅玉酒家很快添置了新的冰柜、改造了廚房,為服務更多居民做準備。明華坊居委會自制“助餐卡”向社區中60歲以上居民發放,現已惠及兩個居民區600余人。
不久后,附近的蕃興居民區黨總支獲悉了這一消息。考慮到居民步行前往雅玉酒家需要15分鐘,居委會干部與店家商量,開啟“編外社區食堂”外賣模式:高雅潔提前一周在居民群內發布菜單,由居委會干部每天統計第二天用餐情況,當日上午10點半左右由店家配送至居民區黨群服務中心供居民取餐。最近,更遠些的三聯居民區也開始請小店配送午餐,周邊的唐山居民區已啟動試吃。
但社會餐飲不同于社區食堂,一味讓商家貼補居民不是長久之計。隨著新興領域黨的組織體系全覆蓋工作推進,雅玉酒家所在的提籃橋歷史風貌街區黨支部書記戴幸一主動為小店做起了“地推”。在她的牽線搭橋下,1公里外的某企業也找到這家平價小店配送午餐,訂單量一下子增加了100份,且客單價較高。“這些員工本來不是我們的‘目標客群’,在街道支持下拓展了我們的業務,增加了營收。”高雅潔說。
開放員工餐廳,倒逼企業運營更貼市場
位于馬廠路上的百聯置業大廈,一個多月前拿出2樓半層樓面開出員工餐廳,在工作日提供早市、午市。經過街道積極對接,試營業首日,一旁的百福小區居民群內便發布了這則好消息,“居民前往可享員工福利價”。
百福小區居民周根英和老伴幾乎天天光臨這個“編外社區食堂”。年過七旬的她坦言,小區離菜場較遠,去百官街社區食堂不方便,盡管附近餐飲店不少,但由于大多在商場內,價位較高。“員工餐廳價格可以承受,又干凈衛生。菜品每天都不一樣,吃了一個月還有得選。”
百聯置業大廈周邊居民中午前來享用“員工餐”。葉辰亮攝
員工餐廳午間老年居民上座率達15%以上。 葉辰亮攝
在這家員工餐廳,除了常規的家常菜區域外,還有燒臘、面檔等特色窗口。餐廳負責人張偉介紹,該餐廳由百聯置業新增的餐飲產品線“和光食帶”運營,對品質要求高。“和光食帶”要做好經營,也要履行社會責任,價位總體低于市場價。從客單情況看,一餐飯平均價位在20元。開業以來,午市平均客單量約450單,其中周邊老年居民用餐量約占15%。
在與老年顧客交流后,餐廳也在不斷調整:家常菜的菜品更多以本幫、清淡為主,好評率頗高的醬鴨等餐品大幅提高出餐頻次,并結合節氣推出青團等時令產品;每天上線一款“銀發套餐”,一大葷、一小葷搭配一個素菜,其中大葷菜品講究軟爛,且選擇鱸魚等刺較少的魚,總價比單買優惠1元;每天推出4到5個私房菜限量供應,讓居民吃到“大飯店新品”;向居民全天候開放景觀包房,供親友聚餐使用……
在張偉看來,員工餐廳向居民等社會人士開放,在解決居民“用餐難、用餐貴”的同時,倒逼企業運營更接地氣、貼市場,有利于新業務快速發展。居民用餐也帶來相對穩定的客流,為餐廳增加人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