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慈禧作為統治了清王朝近半個世紀的太后,她的一生卻是充滿了爭議,因為對于王朝的統治來說,她就像一個“不負責任”的掌管著,因為她點頭同意,中國才會陷入不平等的條約桎梏難以翻身。
不僅如此,因為她的奢靡,清王朝所謂的“龍脈”也是被慢慢掏空,最后只剩下一個空殼子,面對強敵肆虐慈禧選擇“西逃”,讓城中百姓獨自面對苦難。
而在她生命消亡時更是再度揮霍國庫錢財,她的葬禮盛大無比,陪葬的金銀珠寶更是數不勝數,但她卻怎么也想不到,在多年后自己的墳墓會被炸毀,慈禧空前盛大的葬禮你見過嗎?
取自網絡
慈禧太后雖說已經是百年前的人物了,但是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人會討論她在歷史上所犯下的“罪行”,慈禧作為王朝的統治者,將皇帝變成“傀儡”。
可在她的統治下,清王朝并沒有變得越來越好,反而是不斷的在走下坡路,不僅如此,為了能夠享受榮華富貴,躲避戰亂,慈禧甘愿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讓中國陷入了動蕩的局面。
盡管在現如今的我們看來慈禧并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但是在清王朝那個備受封建桎梏的年代,鮮少有人敢反抗慈禧的意見與想法。
這張照片就是慈禧與宮中嬪妃、宮女們在一起合影,晚年的慈禧非常喜歡照相,在拍攝這張照片前,慈禧還拿著小鏡子在欣賞自己的容顏。
這張照片拍攝于1903年,此時的慈禧正悠閑的在頤和園內欣賞雪景,盡管外面早已風雨飄搖,可在紫禁城內的慈禧卻依然過著自在隨心的日子。
這張照片中站在慈禧身邊的就是備受寵愛的德齡公主,慈禧對她甚是喜愛,不過也正因這份“強制”的喜歡,德齡公主的一生也充滿了諸多遺憾與約束。
慈禧晚年的時間大多都住在頤和園內,雖說園中四季風光景致都有不同,但慈禧卻格外喜歡雪景,哪怕是天空還飄著雪,慈禧也要“任性”前往賞雪。
在她身后的太監也無可奈何,只能跟在慈禧身后舉著傘,替她遮去天空中飄落的雪花,盡管雙手舉得已經十分酸痛,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慈禧每次出行的排場都很大,除了鑾駕以外,隨行的人員也是非常多的,甚至還有專門給慈禧端水果、掌燈的宮人。
這張照片就是慈禧與后宮嬪妃們一起在頤和園樂壽堂前的合影,照片中雖然人數比較多,但慈禧的位置卻是一目了然的,隨行的太監在拍照時只能站在兩側,絕不能擋住慈禧。
照片中站在最前面的兩位太監,也是慈禧晚年非常看重的人,身為太監總管他們二人的地位也很高,出行只需要站在前面,不用像其他太監那般手提重物。
左邊那位名叫崔玉貴,右邊這位就是大眾非常熟悉的李蓮英,站在慈禧左邊的女子就是瑾妃,右手邊就是慶親王的女兒“四格格”。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侵占北京,身為王朝的“掌舵人”,慈禧非但沒有下令抵抗,反而是帶著光緒皇帝直接西逃到了西安。
不僅如此還帶走了許多金銀珠寶,在西逃的過程中,慈禧也非常享受,不僅請戲班子唱戲,還四處游賞,全然忘了自己和皇帝是為何逃離京城。
為了能夠守住自己的權勢,慈禧決定簽訂《辛丑條約》,也正因如此,后來她才能夠帶著曾經一起西逃的數萬人與3000多輛行李車從西安返回北京。
這張照片就是慈禧與光緒西逃回京時所拍攝的,能夠看到道路兩旁和城樓下全是人,雖說是西逃,但是慈禧在回京途中依然收到了許多官員送的禮物,走走停停,花了三個月才回到京城。
只可惜好景不長,原本想要一統天下的慈禧在西逃回京后還未享受幾年奢靡生活就離世了,畫面中所呈現的其實是一張油畫,并且不是出自中國人之手。
這是1908年一名西洋畫師所畫,畫中的場景就是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遺體共同放置在長壽宮的場景,周圍還有不少侍衛和王公大臣前來祭拜。
不過因為是西洋畫師,所以整體的風格也就比較偏向西洋畫風,無論是侍衛還是慈禧太后,面頰看上去都并不像是中國人的骨相。
不僅如此,如果仔細看,能夠看到這名西洋畫師所呈現出來的人物臉龐,無論是死人還是活人都面色黝黑,宛如即將沖破地獄的“惡鬼”。
實際上這也是因為那時王朝中不少靈異傳聞頻發,加上葬禮也帶著幾分中式恐怖的色彩,所以畫師在繪畫時也就帶著些許“陰間”濾鏡。
慈禧太后是在1908年11月15日在儀鸞殿離世的,令人非常驚訝的是,光緒皇帝身體年輕,卻死于慈禧離世的兩天前。
在她還未安排妥善光緒皇帝的后事時,自己也穿上了壽衣結束了奢靡又荒誕的一生,或許令許多人沒想到的是,慈禧離世是在1908年,但是照片中慈禧下葬的時間卻是在一年后。
1909年11月9日,慈禧才正式下葬,這些下葬的畫面也是當時參加葬禮的荷蘭人所拍攝的,盛大的程度可謂是空前絕后了,那么慈禧為何會延遲一年下葬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其一就是光緒皇帝剛死不久,他們二位的葬禮都需要籌備;其二就是當時為慈禧打造的定東陵還沒有修建完成,因此葬禮才延遲了一年的時間。
在葬禮的當天整個現場都是非常盛大且隆重的,不僅有許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到場,還有像攝影師這樣的外賓到場,只為給慈禧送葬。
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而從停放靈柩的地方到達安葬的陵園,路程也十分遙遠,總共長達一百二十公里。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送葬隊伍中的紙人,它們都身著官府,就連頭戴的串珠也有,可謂是十分注重細節,它們身后還有紙扎的轎攆,看上去就像真的一般富麗堂皇。
不過如果仔細看也能夠發現,紙人的中間地上放置著幾塊磚頭,磚頭上連接著細線,細線的終端就是紙人,實際上這也是因為擔心大風天氣把紙人吹倒,所以才用磚頭綁著細線去固定。
除了上圖中所出現的紙人官員以外,還有許多騎著高頭大馬的士兵,而這些士兵也是為了在“陰間”能夠繼續保護慈禧。
可以說這場葬禮還是充滿了許多封建傳統的思想,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這些紙人紙馬全部都是采用一比一大小制作而成。
因此看上去也比普通的紙人更加“滲人”,且雖說是葬禮,但這些騎著大馬的紙人臉上卻是掛滿了笑容,看著詭異不已。
除了紙扎的騎馬士兵還有太監宮女、文武百官、武士以及扛著火器的新軍,不僅如此,打頭陣的紙人還是身著歐洲軍隊服飾,在生前無法限制八國聯軍,死后卻通過紙人士兵去滿足自己一統江山的虛妄,也是可悲可笑。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紙人的制作,所用到的工匠就有上百名之多,還不算打造棺木以及下葬時的運送人員。
在送葬的途中有數以萬計的人徒步前往陵園,這張照片就是送葬隊伍行走時所拍攝的畫面,或許大眾會很好奇,為什么右邊的人看上去比中間的人高達許多。
其實這兩個人并不是紙糊的人,因為當時有行徑的路線,在送葬之前,這條路就已經被鋪滿了黃沙,為了能夠方便行徑,道路中間就要凹下去許多。
這兩人站在凸起的道路兩旁,加上拍攝時視角的偏差,因此看上去就顯得非常高大。
慈禧太后的棺槨也是非常奢華的,她的棺槨通體都是由金絲楠木制作而成,重量非常驚人,據傳重達一噸左右,棺材底部還鋪滿了珍珠,共計12604顆。
在抬棺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棺槨不落地,因此采用了輪換制,而一次性抬棺的人就多達120名壯漢,還有兩個隊伍跟在后面以備輪換,由此可見光是抬棺的人數就非常多了。
除此外慈禧的陪葬物品也需要有專門的人來抬著,各種奇珍異寶價值連城,其中金絲錦就耗費了84000兩,珠寶耗費854200兩,寶石的總體價值大約在42000兩。
其中還有許多秀佛串珠、網珠、番佛就有48尊再加上腳凳碧璽等等,可見慈禧對自己還是非常看中的,只可惜隨著東陵被盜,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物也不知所蹤了。
慈禧太后的奢靡遠不止于此,她最大的手筆當屬1909年的“大法船”,為了能夠為自己超度,因此在她身前就開始籌備這座大法船。
雖說是紙船但是其規格與普通大船并沒有兩樣,長60米,寬70米,船上還有不少宮女、太監,全部都是按照一比一進行還原。
只可惜這座船并沒有隨著慈禧一起下葬,而是在竣工完成之后,剛剛完成超度就被清政府一把大火給燒了,耗資數萬兩白銀制作最終變成灰燼,也是令人惋惜。
雖說這些紙扎的物件看著十分滲人,但是這也說明了在清王朝時期還是有不少能人巧匠,在沒有科技的時代,通過人工打造出如此盛大恢弘的葬禮現場,也是十分難得的。
慈禧太后離世后三年清王朝就徹底滅亡了,盡管后來有不少人都想要復辟晚清,可在有志之士的阻攔下,終究也只是黃粱一夢罷了。
慈禧太后的這場葬禮也被人稱作是封建王朝最后的“狂歡”,她雖然用一場葬禮去體現了她在王朝的地位,可隨著王朝覆滅,她最終也只是清王朝這段篇章中的一位歷史人物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