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戰役開展前,蔣介石曾信心滿滿的說道“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不過誰都沒想到,即便在人員、裝備落后的情況,我軍依然打贏這場戰爭,更是一舉增強了我軍的士氣,同時也宣告國民黨的統治即將落幕。
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是由毛主席一手批示,由劉陳鄧粟譚組成總前委員,鄧小平擔任總書記。不過對于淮海戰役,鄧公曾說過這場戰役是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的。既然這場戰役是由鄧公總指揮,可人們在提及淮海戰役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是粟裕指揮的。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粟裕是毛主席親自批示的十大上將之首,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粟裕立下無數戰功。在紅軍時期,粟裕就在南昌起義、井岡山保衛戰和多次反圍剿作戰中,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水平。在紅十軍被敵人圍剿時,是粟裕帶著大部隊突破分所,從這以后屢立奇功的粟裕被層層提拔。
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粟裕任新四軍師長。在黃橋決戰中,陳粟二人第一次合作就擊退了國民黨部隊的進攻。1946年內戰爆發,剛剛結束抗戰的部隊再次投入解放戰爭,而在濟南戰役結束后,粟裕大膽的提出了淮海戰役的設想。毛主席在經過慎重考慮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議。
淮海戰役的設想是由粟裕提出的,所以這也是印象中粟裕是第一指揮的重要原因。在粟裕提出蘇北軍團占據兩淮,主力部隊用來防守敵方支援,而毛主席在此基礎上又做出進一步補充,他認為第一階段以殲滅黃百韜軍團為主,第二階段拿下海州、連云港等城市。
在戰略部署結束后,黨組織開始為一個問題鬧心,那就是中野、華野兩個部隊一同作戰,指揮權該交到誰手里?按照一般常理,誰的人多就誰來指揮。當時粟裕指揮的華野有16個縱隊,而中野只有4個部隊,本該是華野的粟裕來指揮,但他這人低調沉穩,之后更是向中央發電報建議讓陳毅、鄧公兩人統一指揮。毛主席經過再三考慮后,下達了戰役由陳毅、鄧公統一指揮的決策,并表示一旦有什么特殊情況,兩人有第一決策權。但淮海戰役還沒打,粟裕就犯了錯。
中央定下的戰役開始時間是在11月8日,但粟裕直接將時間提前了兩天。原來是我軍的情報被敵人截獲,黃百韜得知消息第一時間準備后撤,眼看敵人就要溜走,粟裕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調動部隊,之后趕緊向中央請示。粟裕的抉擇是正確的,但他違抗軍令也是事實。但毛主席收到粟裕的電報后表示,情況特殊,決斷權交給指揮員沒什么問題。
第二次違背軍令,是在黃維兵團被拿下后,徐州方向的敵人呢會向哪個方向逃竄,成了中央思考的問題。所有人都認為黃維兵團最肯呢個從兩淮或連云港方向逃竄,但粟裕再一次否定了中央的決策,他認為兩個方向都是水路,敵人最可能是向西南方向和劉汝明軍團會合。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粟裕的猜測,粟裕在西南方向埋伏下七個縱隊,杜聿明軍團調入腹肌權重,同時也宣告淮海戰役的最后勝利。也正因此,毛主席在聽說淮海戰役的勝利后喜出望外,當面夸獎粟裕“淮海戰役,粟裕是首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