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校園里,藤蘿舒展新芽,瑯瑯書聲與思維的火光交織成教育的詩行。在“雙減”政策與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成都大學附屬中學第十一屆新苗杯青年教師賽課活動如期舉行。五位初中語文組青年教師以核心素養為錨點,立足課堂主陣地,在教學設計中融貫傳統底蘊與現代視野,為語文教學注入蓬勃生機。
【課堂擷英】
印志清老師以《紫藤蘿瀑布》為載體,構建“審美鑒賞與生命教育”的雙維課堂。通過插圖創作、AI解析、多視角朗讀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微觀品析到宏觀感悟,在紫藤蘿的盛放與凋零中領悟生命的哲思。當技術賦能與人文情懷共振,語文課堂便成為滋養精神的沃土。
秋日即景
蒲婷婷老師聚焦文學創作教學,系統梳理“意象鋪排與感官修飾”的寫作路徑。從經典文本中提煉“空泛→具象→定格→疊加”的創作階梯,結合分層練習與多維評價,幫助學生突破寫作困境。學生在《秋日即景》習作中鋪展落葉的脈絡、風中的私語,讓文字真正有了呼吸的溫度。
黃甜老師以登臨詩詞專題教學展現古典文學的魅力。通過課內外詩作對比、情感溯源、方法歸納,帶領學生建立古典詩詞鑒賞體系。小組合作中的思維導圖繪制、真題遷移中的梯度訓練,讓千年文脈化作可觸可感的能力生長點。
李紅霞老師的說明文講評課彰顯精準教學的智慧。以習題數據為起點,溯源教材知識點,搭建“考點判斷—思路梳理—答案修正—同類鞏固”的閉環路徑。學生在診斷他人答案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規范答題的邏輯框架。
彭滔老師圍繞“段落作用”考點展開動態生成式教學。從學生答題樣本出發,通過教材佐證、梯度訓練,引導自主提煉方法論。課后反思中提出的“模塊化重組”“跨文本關聯”等優化策略,印證著教學相長的深刻內涵。
青年教師們的課堂,是教育改革的生動注腳。他們在守正與創新間探尋平衡,在人文底色上勾勒技術線條,讓語文教學既有扎根文本的深度,又具關照現實的溫度。當一堂堂課化作滋養心靈的雨露,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教學技藝的精進,更是教育初心的綻放——以文載道,以文化人,這正是新時代語文教育的使命與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