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是在痛苦和死亡的伴隨下開始和結束的,這是人類永遠無法排解的苦惱。
然而在痛苦和死亡中人類也誕生了生命歷程中最光輝的品格——慈悲和愛。
釋迦牟尼佛作太子時,曾有過四次不平凡的出游經歷。
在王宮的四個城門,太子目睹了人類老則色衰、病無光澤、死命近促的諸般苦難,他為所看到的生命機體的枯竭而困惑和憂思,在痛苦的黑洞里,太子悉達多立志尋求人類的解脫之道,之后離家修行, 有了佛教的禪定、解脫、慈悲。
佛教對苦的理解和分析,幾乎說盡了人生已有的痛苦種類。在佛教總結的人生八苦中,包含身體、行為、疾病和心理。
生苦,指生之時所產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變老時的苦痛。
病苦,眾生病時身心所受的苦惱。
死苦,指五陰壞滅之苦,即舍離所受身時的苦痛。生老病死又稱四苦。其中老、病、死三苦常常相依為伴。
愛別離苦,所謂生離死別,平常所親愛的人,卻乖違離散不得共處,無有相見之期。
怨憎會苦,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平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
五陰熾盛苦,五陰又稱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聚集而身心生煩惱。
此為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只有對苦了解透徹,才能把握當下的幸福與快樂,愛惜自己和其他生命,生起無限慈悲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