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袁了凡修禪之道《靜坐要訣》,收藏!

0
分享至


靜坐要訣,氣功靜坐著作,明代的袁黃(袁了凡)撰寫。書中主要從佛教心法論述靜坐功夫。

書中主要從佛教心法論述靜坐功夫。其論以天臺宗的止觀法、六妙法為基礎,結合云谷、妙峰二位圣僧的修習心得及作者自身的實踐,對靜坐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全書分辨志、修證、調息、遣欲、廣愛等六篇。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后改了凡,世稱“了凡先生”。浙江嘉興府嘉善縣魏塘鎮人,明代思想家。

袁黃有《歷法新書》《皇都水利》《寶坻勸農書》《了凡四訓》等著述22部。《了凡四訓》教誡袁氏后人及世人,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行善積德,并且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每篇都有其要旨,通篇下來不僅是勸人要積德行善,還有區別于其他類似文字的積極一面,不論來世福報,而是用今生行善即可有求必應的舉例來勸人,被稱為“中國第一善書”。

《靜坐要訣》

袁了凡

原序

靜坐之訣。原出于禪門。吾儒無有也。自程子見人靜坐。即嘆其善學。朱子又欲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而儒者始知所從事矣。昔陳烈苦無記性。靜坐百余日。遂一覽無遺。此特浮塵初斂。清氣少澄耳。而世儒認為極則。不復求進。誤矣。蓋人之一心。自有生以來。終日馳驟。遂物忘歸。動固紛紛。靜亦擾擾。稍加收攝。便覺朗然。中間曲折。無明師指授。不得肯綮?;虻蒙贋樽??;蚍闯杉不?。余實哀之。大都靜坐之法。其修也。有從入之階。其證也。有自得之實。一毫有差。永不發深禪定矣。吾師云谷大師。靜坐二十余載。妙得天臺遺旨。為余談之甚備。余又交妙峰法師。深信天臺之教。謂禪為凈土要門。大法久廢。思一振之。二師皆往矣。余因述其遺旨。并考天臺遺教。輯為此篇。與有志者共之。

??朔察o坐法要訣緣起——皈依三寶弟子幸懷和尚

仆幼而多病。長仍孱弱。故于醫藥衛生諸書。每喜瀏覽。而古今之方法不同。中外之學互異。愈慎重愈易致疾。愈研求愈無所適。最后得天然生活法。及粗食猛健法二書讀之。差強人意。但以其終非根本治療。迨今夏病痢數月。體力不支。藥物之效甚微。加以一家老幼。無不病者。心緒環境之惡。尤使人日夜不寧。無已乃取數年來讀而未能實行之因是子靜坐法(正篇不可習。宜習續篇)。習之。實較藥物之功為大。更進而取小止觀讀之。則若不易了解。

忽于北平佛經流通處。得袁了凡先生所著?!鹅o坐要訣》一書。讀之覺其議論透辟。層次井然。非身通內典。精研性理者。不能道也。乃走告同人之多病者。學佛者。共讀之。書為之罄。原書來自何地。流通何處無可考。書中又不載刊印之處。且原書系木刻活字本。訛誤不免。爰為校印。以餉同好。惟有一言不能為讀者告。即不可僅為卻病而習靜坐也。首篇辨志有云。為名聞利養而靜坐。因種地獄。鄙人校印此書。絕不愿讀者重地獄因。將來受地獄果。愿讀者作澈底之靜坐。發大菩提心。立宏誓愿。衛護眾生。俾速往生。是為衛生。我亦眾生。自得往生。此之謂大衛生家。此之謂去并根。并根既去。則病不卻而自卻矣。??染?。記此與讀者共勉之。

卷一、辨志篇

凡靜坐先辨志。志一差。即墮邪徑矣。如射者先認的。的東而矢西。其能中乎。天臺有十種邪修。今約之為四。如學者為名聞利養。發心靜坐。則志屬邪偽。因種地獄矣。如為志氣昏愚。欲聰明勝人而靜坐。則屬好勝之志。種修羅之因。如畏塵勞苦報。慕為善安樂而靜坐。則屬欣厭之志。種人天之因。如不為名聞利養。不為聰明善業。專為千生萬劫。生死未了。惟求正道。疾得涅槃而靜坐。則發自了之志。種二乘之因。此等學者。善惡雖殊??`脫有異。其為邪僻。則一而已矣。若真正修行。祇是仁之一字。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明明德于天下是也。

釋迦牟尼。以夏音釋之。即是能仁二字。菩者覺也。度也。薩者。有情也。眾生也。菩薩二字為覺有情。又為度眾生。佛氏惟菩薩為中道。羅漢出三界之外。成不來之果。而佛深惡之。斥為焦芽敗種。以其不度人而自度耳。楞嚴經云。有一眾生不成佛。永不于此取泥洹。又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即名為報佛恩。其旨深矣。或曰。如此與墨子兼愛何別。答曰。為我。兼愛。皆是好事。兼愛是仁。為我是義。豈非美德。所惡楊墨者。為其執一耳。執為我。則不知兼愛而害于仁。執兼愛。則不知為我而害于義。故孟子惡之耳。古之學者為己。儒者何嘗不為我。仁者愛人。儒者何嘗不兼愛??组T以求仁為學脈。而未嘗廢義。仁義并行而不悖。此所以為中道也。不然。即使不為我。不兼愛。又豈得為正哉。執楊墨與執儒。皆病也。

問曰。菩薩之法。專以度眾生為事。何故獨處深山。棄舍眾生。靜坐求禪乎。答曰。此菩薩所以為中道也。度一切眾生。須德高行備。覺妙智神。一切德行。非禪不深。一切覺智。非禪不發。故暫舍眾生。靜坐求道。如人有病。將身服藥。暫息事業。疾愈則修業如常。菩薩亦然。身雖暫舍眾生。而心常憐憫。于閑靜處。服禪定藥。得實智慧。除煩惱病。起六神通。廣度眾生。即如儒者隱居。豈潔己而忘世哉。正為萬物一體之志耳。其隱也。萬物一體之志。念念不離。其出也。萬物一體之道。時時不錯。故以禹稷三過不入之功。不能加于顏子簞瓢陋巷之樂者。正為此志。無加損也。

卷二、豫行篇(懺罪與持戒)

凡坐禪。須先持戒。使身心清凈。罪業消除。不然。決不能生諸禪定。若從幼不犯重罪?;蚍敢涯芙洹=韵瞪现?。易于持戒。倘惡業深重?;驅医鋵曳?。則謂殘闕之軀。不能上進。此不聞醍醐妙法。而甘于自暴者也。法華開經偈云。假令造罪過山岳。不須妙法兩三行。何過不可滅。何戒不可持哉。學者有三法。一深達罪源。二大心持戒。三不住于戒。何謂深達罪源。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尚無有福。何況有罪。種種業障。皆由心作。反觀此心。從何處起。若在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不名為心。若在未來。未來未至。未至亦無有。不得名心。若在現在?,F在之中。剎那不住。無住相中。心不可得。如是觀之。不見相貌。不在方所。當知此心。畢竟空寂。既不見心。不見非心。尚無所觀。豈有能觀。無能無所。顛倒想斷。既顛倒想斷。則無無明。亦無三毒。罪從何生。又一切萬法。悉屬于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凈故。

維摩詰謂優娑離。彼自無罪。勿增其過。當直爾除滅。勿擾其心。又普賢觀經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銷無主。一切諸法。皆悉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持戒于一念中。百戒俱完。萬罪俱滅。何謂大心持戒。起大悲心。憐憫一切眾生。妄執有為而起無明。造種種業。吾代一切眾生。懺無量無邊重罪。吾為一切眾生。求得涅槃而持戒。吾若清凈。即一切眾生清凈。吾若破戒。即一切眾生破戒。是故寧此身受刀屠萬段。終不以此身破眾生大戒。如是持戒。最廣最大。

何謂不住于戒。華嚴經言。身是梵行耶。心是梵行耶。求身心不可得。則戒亦不可得。是故不見己身有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菩薩持戒。于種種破戒緣中。而得自在。知此。則戒定慧與貪嗔癡。同為妙法矣。如此持戒。于念念中。即諸罪業。念念自滅。身心清凈??尚薅U矣。修禪之法。行住坐臥??偖斦{心。但臥多則昏沈。立多則疲極。行多則紛動。其心難調。坐無此過。所以多用耳。然人日用不得常坐?;蚵殬I相羈?;虮娋壪嘟O。必欲靜坐。遂致蹉跎。

學者須隨時調息此心。勿令放逸。亦有三法。一系緣收心。二借事鍊心。三隨處養心。何謂系緣收心。唐人詩云。月到上方諸品凈。心持半偈萬緣空。自俗人言之。心無一物。萬緣始空。今云心持半偈萬緣空。此理最可玩索。蓋常人之心。必有所系。系之一處。漸束漸純。半偈染神。萬妄俱息。故云系心一處。無事不辨。究貫論之。即念佛持咒及參話頭之類。皆是妄念。然借此一妄以息群妄。大有便益。學者知此。日用間?;蚰罘??;虺种洹;騾⒁还?。行住坐臥。綿綿密密。無絲毫間斷。由是而讀書作文。由是而應事接物。一切眾緣。種種差別。而提撕運用。總屬此心。

吾參祖師活公案。不參凡夫死公案。又何間斷之有。何謂借事煉心。常人之心。私意盤結。欲情濃厚。須隨事磨煉。難忍處須忍。難舍處須舍。難行處須行。難受處須受。如舊不能忍。今日忍一分。明日又進一分。久久煉習。胸中廓然。此是現前真實功夫也。古語云。靜處養氣。鬧處煉神。金不得火煉。則雜類不盡。心不得事煉。則私欲不除。最當努力。勿當面錯過。何謂隨處養心。坐禪者。調和氣息。收斂元氣。只要心定心細心閑耳。今不得坐。須于動中習存。應中習止。立則如齋。手足端嚴。切勿搖動。行則徐徐舉足。步動心應。言則安和簡默。勿使躁妄。一切運用。皆務端詳閑泰。勿使有疾言遽色。雖不坐。而時時細密。時時安定矣。如此收心。則定力易成。此坐前方便也。

卷三、修證篇

凡靜坐。不拘全跏半跏。隨便而坐。平直其身??v任其體。散誕四肢。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輙有不安。微動取便。務使調適。初時從動入靜。身中氣或未平。舉舌四五過。口微微吐氣。鼻微微納之。多則三四五遍。少則一遍。但取氣平為度。舌抵上顎。唇齒相著。次漸平視。徐徐閉目。勿令眼斂太急。常使眼中朧朧然。次則調息。不粗不喘。令和細。綿綿若存。天臺禪門口訣。止教調息觀臍。息之出入。皆根于臍。一心諦觀。若有外念。攝之令還。綿綿密密。努力精進。自此而后。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皆須識破。庶可進修。

初時有二種住心之相。人心泊境。妄念遷流。如火熠熠。未嘗漸止。因前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念名利冤親等事。此名粗心住也。外事雖不緣念。而此心微細流注。剎那不停。愈凝愈細。內外雙泯。此名細心住也。此后有二種定法。當此細心住時。必有持身法起。此法發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于覺心自然明凈。與定相應。定法持身。任運不動。從淺入深。或經一坐無分散意。此名欲界定也。

后復身心泯泯虛豁。忽然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等物。猶若虛空。此名未到地定也。將入禪而未入禪。故名未到地。從此能生初禪矣。于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是為初禪發相。

何謂十六觸。一動。二癢。三涼。四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便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八觸雖相似。而細辨則不同。合為十六觸也。十六觸由四大而發。地中四者。沈重堅澀。水中四者。涼冷軟滑?;鹬兴恼摺湡徕W。風中四者。動掉輕浮。學者于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蚪浺蝗漳酥疗呷铡;蛞辉履酥烈荒辍H舳ㄐ牟粔?。守護增長。此時動觸一發。忽見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云如影。動發。或從上發?;驈南掳l。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

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一定。二空。三明凈。四喜悅。五樂。六善生。七知見明。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柔軟。如是十者。勝妙功德。與動俱生。莊嚴動法。如是一日或十日。或一月一年。長短不定。此事既過。復有余觸。次第而起。有通發十六解觸者。有發三四觸及七八觸者。皆有善法功德。如前動觸中說。此是色戒清凈之身。在欲界身中。粗細相違。故有諸觸。證初禪時。有五境。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定心也。初心覺悟為覺。后細心分別為觀。慶悅之心為喜。恬澹之心為樂。寂然不散為定心。十六觸中。皆有此五境。第六又有默然心。由五境而發者。皆初禪所發之相也。夫覺如大寐得醒。如貧得寶藏。末世諸賢。以覺悟為極則事。然欲入二禪。則有覺有悟。皆為患病。學者于初禪第六默然心中。厭離覺觀初禪為下。若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為粗。此覺觀法。障二禪內靜。

學者既知初禪之過。障于二禪。今欲遠離。常依三法。一不受不著故得離。二訶責故得離。三觀析故得離。由此三法。可以離初禪覺觀之過。覺觀既滅。五境及默然心悉謝。已離初禪。二禪未生。于其中間。亦有定法??傻妹U。但不牢固。無善境扶助之法。諸師多說為轉寂心。謂轉初禪默然也。住此定中。須依六行觀。厭下有三。曰苦。曰粗。曰障。欣上有三。曰勝。曰妙。曰出。約言之。祇是訶贊二意耳。夫玄門三年溫養。九年面壁。未嘗不靜坐。而不發大智慧。不發大神通。不發深禪定者。以其處處戀著也。得一境界。即自以為奇特。愛戀不舍。安能上進。故須節節說破。事事指明。方不耽著。方肯厭下欣上。離苦而求勝。去粗而即妙。舍障而得出。到此地位。方知法有正傳。師恩難報。

昔陳白沙靜坐詩云。劉郎莫記歸時路。只許劉郎一度來。陳公在江門靜坐二十余年。惜無明師指點。靜中見一端倪發露。即愛戀之。已而并此端倪亦失。竭力追尋。不復可見。故其詩意云爾。學者靜中有得。須先知此六行觀。若到初禪。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憂悔心生。永不發二禪。乃至轉寂亦失?;驎r還更發初禪?;虿⒊醵U亦失。所謂為山九仞。一簣為難。切當自慎。學者心不憂悔。一心加功。專精不止。其心澹然澄靜。無有分散。名未到地。即是二禪。前方便定也。經云。不失其退。其心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內凈。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禪發相。但以從內凈定俱發為異耳。

二禪有四境。一內凈。二喜。三樂。四定心。何名內凈。遠而言之。對外塵故說內凈。近而言之。對內垢故說內凈。初禪中得觸樂時。觸是身識相應。故名外凈。二禪心識相應。故名內凈。初禪心為覺觀所動。故名內垢。二禪心無覺觀之垢。故名內凈。既離覺觀。依內凈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此內凈定相也。喜者深心自慶。于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喜法。故悅豫無量也。樂者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怡。綿綿美快也。初禪之喜樂。由覺觀而生。與身識相應。此中喜樂。從內心生。與意識相應。所以名同而實異。定心者。受樂心忘。既不緣定內喜樂。復不預外念思想。一心不動也。此四境后。亦有默然心。但比初禪更深耳。謂之圣默然定。

欲進三禪。又當訶二禪之過。此二禪定。雖從內凈而發。但大喜涌動。定不牢固。當即舍棄。如上用三法遣之。一不受。二訶責。三觀心窮檢。既不受喜。喜及默然自謝。而三禪未生。一意精進。其心湛然。不加功力。心自澄靜。即是三禪未到地。于后其心泯然入定。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當樂發時。亦有十種功德。其如前說。但涌動之喜為異耳。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妙美。不可為喻。樂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間多有三過。一者樂定即淺。其心沈沒。少有智慧之用。二者樂定微少。心智涌發。故不安穩。三者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其心迷醉。故經言。此樂惟圣人能舍。余人舍為難。三禪欲發。有此三過。則樂定不得增長。充滿其身。學者須善調適。亦有三法治之。一者心若沉沒。當用意精進。策勵而起。二者若心涌發。當念三昧定法攝之。三者心若迷醉。當念后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若。若能如是。樂定必然增長。徧滿身分。百骸萬竅。悉皆欣悅。所以佛說三禪之樂。徧身而受也。按禪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內樂不滿。二禪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生。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喜生。喜尚不徧。況于樂乎。

三禪之樂。樂從內發。以樂為主。徧身內外。充滿恬愉。亦有五境。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定心也。舍者。舍前喜心。并離三過也。念者。既得三禪之樂。念用三法守護。令樂增長也。智者。善巧三法。離三過也。樂者??鞓繁樯硎芤病6ㄐ恼?。樂受心息。一心寂定也。欲得四禪。又當訶斥三禪之樂。初欲得樂。一心勤求。大為辛苦。既得守護愛著。亦為苦。一旦失壞則復受苦。故經說第三禪中。樂無常動故苦。又此樂法。覆念令不清凈。學者既深見三禪樂。有大苦之患。應一心厭離。求四禪。種不動定。爾時亦當修六行。及三法除遣。即三禪謝滅。而四禪未到。修行不止。得入未到地定。心無動散。即四禪方便定。

于后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彰骷澎o。善法相扶。類如前說。但無喜樂動轉為異耳。爾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凈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學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亦有四境。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凈。四定心也。此禪初發。與舍受俱發。舍受之心。不與苦樂相應。故言不苦不樂。既得不苦不樂。定舍勝樂。不生厭悔。故云舍。禪定分明。智慧照了。故云念清凈。定心寂靜。雖對眾緣。心無動念。故名定心。此后亦有默然心。如前說也。又此四禪。心常清凈。亦名不動定。亦名不動智慧。于此禪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學神通則得。學變化則得。

故經說佛于四禪為根本也。外道服食勤煉。遠望延年。勞形敞骨。萬舉萬敗。間有成者。自負深玄。豈知造業。爭如求禪。一切變化。無不立就。轉粗形為妙質。易短壽為長年。特其細細者耳。從此以后。又有四定。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學者至四禪時。有視為微妙。得少為足。畫而不進者。有覺心識生滅。虛誑不實。便欲求涅槃寂靜常樂者。不遇明師指授。不知被色與斷色系縛之方。直強泯其心。斷諸思慮。久久得心無憶念。謂證涅槃。既未斷色系縛。若舍命時。即生無想天中。此為大錯。故須求空處定。應深思色法之咎。若有身色。前內有飢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穢敞惡等苦。外受寒熱刀杖。刑罰毀謗等苦。從先世因緣和合。報得此身。即是種種眾苦之本。不可保愛。復思一切色法。系縛于心。不得自在。即是心之牢獄。令心受惱無可貪戀。由是求滅色之法。須滅三種色。一滅可見有對色。二滅不可見有對色。三滅不可見無對色。

經言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過一切色相者。破可見有對色也。滅有對相者。破不可見有對色也。不念種種相者。被不可見無對色也。學者于四禪中。一心諦觀己身。一切毛道及九孔。身內空處。皆悉虛疏猶如羅鷇。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實。作是觀時。即便得見。既得見已。更細心觀察。見身如蓰如甑。如蜘蛛網。漸漸微未。身分皆盡。不見于身及五根等。內身既盡。外道亦空。如是觀時。眼見色源。故名過色。耳聲鼻臭舌味身觸意法。故名有對相。于二種余色。及無數色。種種不分別。故名不念種種相。一切色法既滅。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便謝。而空定未發。

亦有中間禪。爾時慎勿憂悔。勤加精進。一心念空。當度色難。于后豁然。與空相應。其心明凈。不苦不樂。益更增長。于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鳥之出籠。飛騰自在。此為得空處定也。從此而進。舍空緣識。學者當知。虛空是外法入定。定從外來。則不安穩。識處是內法。緣內入定。則多寧謚。親緣空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鎗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欺誑不實(此即是八圣種觀)。

一心系緣在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于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致。不計旬月。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因此后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于定中不見余事。惟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亦于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及未來應起之識。亦無量無邊。悉現定中。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凈。心識明利。為得識處定也。從此而進。又思前緣空入定。是為外定。今緣識入定。是為內定。而依內依外。皆非寂靜。若依內心。以心緣心入定者。此定已依三世心生。不為真實。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名安穩。于是又觀緣識之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鎗如刺。無??嗫諢o我和合而有。虛誑不實。即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內靜息求。不同一切心識之法。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為法塵。無有分別。如是知已。靜息其心。惟念無所有法。

其時識定即謝。無所有定未發。于其中間亦有證相。學者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凈??諢o所依。不見諸法。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處定也。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余法。從此而進。又復上求。訶責無所有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觀于識處。如瘡如箭。觀于無所有處。如醉如癡。皆是心病。非真寂靜。亦如前法。離而棄之。更求非有想非無想定。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今雙離之。即便觀于非有非無。何法非有。謂心非有。何以故。過去現在未來。求之都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當知非有。

云何非無。無者是何物乎。為心是無乎。為離心是無乎。若心是無。則無覺無緣。不名為心。若心非無。更無別無。何地無不自無。破有說無。無有則無無矣。故言非有非無。如是觀時。不見有無。一心緣中。不念余事。于后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凈。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無過證之者。咸謂是中道定相。涅槃常樂我凈。愛著是法。更不修習。如蟲行至樹表。更不復進。謂樹外無高。可憫也。

殊不知此定雖無粗煩惱。而亦有十種細煩惱。凡夫不知。誤謂真實。世間外道。入此定中。不見有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謂是真神不滅。若有明師傳授。方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自性虛誑不實。從此不受不著。即破無明。入滅受想定。獲阿羅漢果。是謂九次第定也。大抵初禪離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禪。皆色界。攝四定。離色界入無色界。滅受想定。則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生西方。入凈土。此為最徑之門。

卷四、調息篇

天臺禪門口訣。祇言調息為修禪之要。乃諸方法。厥有多途。即以調息一門言之。一者六妙門。二者十六特勝。三者通明觀。六妙門者。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也。于中修證。又分為十二。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修相應。乃至修凈與凈相應亦如是。何謂修數。學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或數入。或數出。皆取便為之。但不得出入皆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何謂數相應。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紨禐榇?。意不欲數。爾時學者。應當舍數修隨。一心依隨。息之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心既漸細。覺息長短。徧身出入。任運相依。應慮怡然凝靜。是名與隨相應。覺隨為粗。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學者。應當舍隨修止。

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靜其心。是名修止。復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是名止相應。

學者即念心雖寂靜。而無慧照破。不能脫離生死。應須照了。即舍止求觀。于定心中。以心眼細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風。皮筋骨肉臟腑血液。如芭蕉不實。內外不凈。甚可厭惡。復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剎那不住。無可著處。

復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是名修觀。如是觀時。覺息出入。徧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筋骨臟腑等物。及諸蟲戶。內外不凈。眾苦逼迫。剎那變易。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是名與觀相應。觀解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

覺念流動。非真實道。即舍觀修還。既知觀從心發。若隨析境。此則不會本源。應當返觀此心。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數隨止三法中。未嘗有觀。若非觀心生。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并。若是滅生。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諢o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忘。還源之要。是名修還。

從此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是名與還相應。學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于無境智??偛浑x境智之縛。心隨二邊故也。爾時當舍還修凈。知道本凈。即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凈。舉要言之。若能心常清凈。是名脩凈。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凈不凈之相。是名脩凈。

作是修時。忽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無心依倚。是名與凈相應。證凈有二。一者相似證。謂似凈而實非凈也。二者真實證。則三界垢盡矣。又觀眾生空名為觀。觀實法空名為還。觀平等空名為凈。又空三昧相應。名為觀無相三昧。觀應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名為凈。又一切外觀名為相。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凈。又從假入空觀名為觀。從空入假觀名為還??占僖恍拿麨閮?。此六妙門。乃三世諸佛入道之本。因此證一切法門。降伏外道。

所謂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一知息入。二知息出。此對代數息也。學者既調息綿綿。專心在息。息若入時。如從鼻端入至臍。息若出時。如從臍出至鼻。由此而知粗細。為風為氣。為喘則粗。為息則細。若覺粗時。即調之令細。入息氣迫常易粗。出息澀遲常易細。又知輕重。入息時輕。出息時重。入在身內則無輕。出則身無風氣故覺重。又知澀滑。入?;龀?。何也。息從外來。氣利故滑。從內吹出。滓穢塞諸毛孔故澀。

又知冷煖。入冷而出煖。又知因出入息。則有一切眾苦煩惱。生死往來。輪轉不息。心知驚畏。譬如閽者守門。人之從門出入者。皆知其人。兼知其善惡。善則聽之。惡則禁之。當此之時。即覺此息無常。命依于息。一息不屬。即便無命。知息無常。即不生愛。知息非我。即不生見。悟無常即不生慢。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所以特勝于數息也。

三知息長短者。此對欲界定。入息長。出息短。心既靜住于內。息隨心入。故入則知長。心不緣外。故出則知短。又覺息長則心細。覺息短則心粗。蓋心細則息細。息細則入。從鼻至臍。微緩而長。出息從臍至鼻亦爾。心粗則息粗。息粗則出入皆疾矣。又息短則覺心細。息長則覺心粗。何也。心既轉靜。出息從臍至胸即盡。入息從鼻至咽即盡。是心靜而覺短也。心粗則從臍至鼻。從鼻至臍。道里長遠。是心粗而覺長也。又短中覺長則細。長中覺短則粗。如息從鼻至胸即盡。行處雖短。而時節大。久久方至臍。此則行處短。而時節長也。粗者從鼻至臍。道里極長。而時節卻短。欻然之間。即出即鼻。此則路長而時短也。如此覺長短時。知無常由心。生滅不定。故息之長短。相貌非一。

得此定時。覺悟無常。更益分明。證欲界定時。猶未知息相貌。故此為特勝也。四知息徧身者。對未到地定。當彼未到地時。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爾時實有身息。但心粗眼不開。故不覺不見。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亦泯然入定。即覺漸漸有身。如云如影。覺息出入。徧身毛孔。爾時亦知息長短相等。見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無常生滅。覺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剎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既空。則定無所依。如空亦空。于定中不著。即較前未到地為特勝也。五除諸身行者。對初禪覺觀境。身者。欲界道中。發得初禪。則色界之身。來與欲界身相依共住也。身行即觀境。此從身分生。如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也。學者因覺息徧身。發得初禪。心眼開明。見身中腑臟三十六物。臭穢可厭。覺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即是除欲界身也。于欲界中。求色界之身不可得。即除初禪身也。所以者何。

前言有色界造色。為從外來乎。為從內出乎。為在中間住乎。如是觀時。畢竟不可得。但以顛倒憶想。故言受色界觸者。細觀不得。即是除初禪身。身除故身行即滅。又未得初禪時。于欲界身中。起種種善惡行。今見身不凈。則不造善惡諸業。故名除身行。六受喜者。即對破初禪喜境。初禪喜境。從有垢覺觀而生。既無觀慧照了。多生煩惱。故不應受。今于凈禪觀中。生有觀行破析。連觀性空。當知從覺觀生喜亦空。即于喜中不著。無諸罪過。故說受喜。如羅漢不著一切供養。故名應供也。

又真實知見。得真法喜。故名受喜。七受樂者。對初禪樂境。初禪即無觀慧。樂中多染。故不應受。今言受樂者。受無樂。知樂性空。不著于樂。故說受樂。八受諸心行者。此對破初禪定心境。心行有二。故說諸。一者動行。二者不動行。有謂從初禪至三禪。猶是動行。四禪已上。名不動行。今說覺觀四境。名動行。定心境名不動行。

初禪入定心時。心生染著。此應不受。今知此定心。虛誑不實。定心非心。即不受著。既無罪過。即是三昧正受。故說受諸心行。九心作喜者。此對二禪內凈喜。彼二禪之喜。從內凈而發。然無智慧照了。多所戀著。今觀此喜。即是虛誑。不著不受矣。不受此喜。乃為真喜。故名心作喜。十心作攝者。此對二禪定心境。被二禪之喜雖正。不無涌動之患。今明攝者。應返觀喜性空寂。畢竟定心不亂。不隨喜動。故云作攝。十一心住解脫者。此對破三禪樂。被三禪有徧身之樂。凡夫得之。多生染愛。受縛不得解脫。今以觀慧破析。證徧身樂時。即知此樂。從因緣生??諢o自性。虛誑不實。不染不著。心得自在。故名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者。此對破四禪不動也。

四禪名不動定。凡夫得此定時。心生愛取。今觀此定。生滅代謝。三相所遷。知是破壞不安之相。故名觀無常。十三觀出散者。此對破空處也。出者即是出離色界。散者即是散三種色。又出散者。謂出離色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為色法所縛也。凡夫得此定時。謂是真定。今初入虛空處時。即知四陰和合故有。本無自性。不可取著。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為空出散乎。為心出散乎。苦心出散。則心為三相所遷。已去已謝。未來末至?,F在無住。何能耶。若空是出散者??毡緹o知。無知之法。有何出散。既不得空定。則心無受著。是名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者。此對識處。蓋一切受著。外境皆名為欲。從欲界乃至空處。皆是心外之境。若認虛空為外境。而我顧受之。則此空即欲矣。今識處空緣于內識。能離外空。即離欲。凡夫得此定。無慧照察。謂心與識法相應。認為真實。即生染著。今得此定時。即觀破析。若言以心緣識。心與識相應得入定者。此實不然。何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識。皆不與現在心相應。乃是定法持心。名為識定。此識定。但有名字。虛誑不實。故名離欲也。

十五觀滅者。此對無所有處。蓋此定緣無為法塵。心與無為相應。對無為法塵發少識故。凡夫得之。謂之心滅。多生愛著。今得此定時。即覺有少識。此識雖少。亦有四陰和合。無常無我虛誑。譬如糞穢。多少俱臭。不可染著。是名觀滅。

十六觀棄舍者。此對非想非非想。蓋非想非非想。乃是雙舍。有無具舍中之極。凡夫得此定時。認為涅槃。今知此定。系四陰十二入三界。及十種細心數等和合而成。當知此定無常??嗫諢o我。虛誑不實。不應計為涅槃。生安樂想。不受不著。是名觀棄舍。棄舍有二種。一根本棄舍。二涅槃棄舍。永棄生死。故云觀棄舍。學者深觀棄舍。即便得悟三乘涅槃。如須跋陀羅。佛令觀非想中細想。即獲阿羅漢果。今名悟道。未必定具十六?;虻枚貏?。即便得悟。隨人根器。不可定也。

第三通明觀。學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觀三事必須先觀息道。云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細觀此息。想其徧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涉履。雖復明覺此息出入徧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此觀息如也。次則觀色。學者既知息依于身。離身無息。即應細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生四大。造色圍空。假名為身。一心細觀頭腹四肢筋骨臟腑。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大四微。亦各非實。尚不自有。何能生此身諸物耶。無身色可得。爾時心無分別。即達色如矣。次觀心。學者當知由有心故有身色。共來動轉。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細觀此心。藉緣而生。生滅汛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矣。學者若不得三性別異。名為如心。

學者若觀息時。既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何者。謂三法不相離故也。觀色觀心亦爾。若不得息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何以故。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等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矣。學者果能如是觀察三法。悉不可得。其心任運。自住真如。泯然明凈。此名欲界定。于此定后。心依真如。泯然入定。與如相應。如法持心。心定不動。泯然不見身色息心。三法異相一往。猶如虛空。即是通明未到地也。從此而發四禪四定。最為捷速。

卷五、遣欲篇

周濂溪論圣學。以無欲為要。欲生于愛。寡欲之法。自斷愛始。愛與憎對。常見其可憎。則愛絕矣。故釋氏有不凈觀焉。夫有生必有死。死者乃永離恩愛之處。有生之所共憎。雖知可憎。無能免者。我今現生。不久必死。過一日則近一日。蓋望死而趨也。豈可貪戀聲色名利之欲哉。真如撲燈之蛾。慕虛名而甘實禍。何其愚也。學者欲習不凈觀。當先觀人初死之時。言詞惆悵。氣味焄蒿。息出不反。身冷無知。四大無主。妄識何往。觀想親切??审@可畏。愛欲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從此而修。有多門焉。

曰九想。一脹想。謂死尸脹如韋囊也。二壞想。謂四肢破碎。五臟惡露也。三血涂想。謂血流涂地。點污惡穢也。四濃爛想。謂濃流肉爛。臭氣轉增也。五青瘀想。謂濃血消盡。瘀黑青臭也。六噉想。謂蟲蛆唼食。決裂殘缺也。七散想。謂筋斷骨離。頭足交橫也。八骨想。謂皮肉已盡。但見白骨也。九情想。謂焚燒死尸。骨裂煙臭也。但將吾所愛之人。以上九想觀之。乃知言笑懽娛。盡屬假合。清溫細軟。究竟歸空。即我此身。后亦當爾。有何可愛。而貪著哉。學者修九想既通。必須增想重修。令觀行熟利。隨所觀時。心即隨定。想法持心。澄然不亂。破欲除貪。莫此為尚矣。

曰十想。一無常想。謂有為之法。新新生滅。頃刻變遷。無暫停息也。二苦想。謂六情逼迫。萬事煎熬。有生皆苦。無有樂趣也。三無我想。謂法從緣生。本無自性。即體離體。孰為我身也。四食不凈想。謂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成味而咽。與吐無異。下入腹中。即成糞穢也。六死想。謂一息不屬。便爾沈淪也。七不凈想。謂身中三十六物。五種不凈也。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緣涅槃。斷煩惱結使。名斷想。斷而得離。名離想。離而得盡。名盡想。九想為初學。十想為成就。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此為異耳。又有白骨觀。乃就九想中略出者。

凡作九想十想等觀。皆當正身危坐。調和氣息。使心定良久。方可作想。今作白骨觀。學者先當系念。左腳大指。細觀指半節作皰起。令極分明。然后作皰潰想。見半指節。極令白凈。如有白光。次觀一節。令肉擘去。皆有白光。次觀二節三節。乃至五節。及兩足十節。白骨分明。如是系心。不令馳散。散即攝之令還。想成時。覺舉身溫軟。心下熱時。名系心住。心既住已。當復起想。足趺披肉見白骨。極令了了。次觀踝骨。次脛骨。又次髖骨。皆是骨落。見白骨如珂雪。從此觀脅骨。及脊骨肩骨。從肩至肘。從肘至腕。從腕至掌。從掌至指端。皆令肉相向披。見半身白骨。

次觀頭皮。觀膜。觀腦。觀肪。觀咽喉。觀肺。心。肝膽。脾胃。大小腸。腎等諸藏。有無數諸蟲。咂食濃血。會見分明。又見諸蟲從咽喉出。又觀小腸肝肺脾腎。皆令流注。入大腸中。從咽喉出墮于前地。此想成已。即見前地屎尿臭處。及諸蚘蟲。更相纏縛。諸蟲口中。流出濃血。不凈盈滿。此想成已。自見己身如白雪。又節節相拄。若見黃黑。更當悔過。此為第一白骨觀。第二觀者。系念額上。定觀額中。如爪甲大。慎莫雜想。如是觀額。令心安住。不生諸想。惟想額上。然后自觀頭骨。白如玻璃色。如是漸見舉身白骨。皎然明凈。節節相拄。此想成已。

次想第二骨人。次想三骨人。乃至十骨人。見十骨人已。乃想二十骨人。三十四十骨人。見一室中。遍滿骨人。前后左右。行列相向。各舉右手。同于我身。是時學者。漸漸廣大。見一庭內。滿中骨人。行行相向。白如珂雪。漸見一鄉皆是骨人。次觀一邑一省。乃至天下皆是骨人。見此事已。身心安樂。無驚無怖。學者見此事已。出定入定。恒見骨人。山河石壁。一切世事。皆悉變化。猶如骨人。見此事已。于四方面。見四大水。其流迅駛。色白如乳。見諸骨人。隨流沈沒。此想成已。復更懺悔。但純見水。涌注空中。后當起想。令水恬靜。此名凡夫心海。生死境界之想他。

卷六、廣愛篇

孔子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盡世間只有此三種人。就此三種人中。老者有二。吾之老。人之老。朋友有親者。有疏者。有始親。而終疏者。有恩與仇者。少者亦有二。吾之少。人之少。吾之老少。雖有同室。亦有等殺。人之老少。便包恩仇遠近。種種不齊矣。先從吾之老者。發愿貽之以安。飲食起居。悉令得所。學者初修時。取最所親愛。若父母之類。一心緣之。倘有異念。攝之令還。使心想分明。見吾親人老者受安之相。然后及于人之老者。乃至怨仇蠻貊。無不愿其安樂。朋友少者。亦皆如是。禪家謂之慈心觀。又謂之四無量心。功德最大。

四無量者。慈悲喜舍也。初時慈念眾人。老者愿貽之以安。朋友愿貽之以信。少者愿貽之以懷。心心相續。道力堅固。即于定心中。見所親愛人。受快樂之相。身心悅豫。顏色和適。了了分明。見親人得樂已。次見外人。乃至怨人。亦復如是。于定心中見一人。次見十人。乃千人萬人。及普天率土之人。悉皆受樂。學者于定中。見外人受樂。而內定轉深。湛然無動。此名慈無量也。世人與眾不和。初生為瞋。瞋漸增長。思量執著。住在心中。名為恨。此恨既積。欲損于他。名為惱。敗德損德。皆源于此。惟一慈心。能除瞋恨惱三事。以是知慈心功德無量也。

又釋氏之慈有三等。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也。不利益一人。而求利益無數無邊之人。是為眾生緣慈。老者不獨思安其身。而兼思安其心。使之得受性真之樂。朋友少者皆然。此為法緣慈。若無緣慈。惟圣人有之。蓋圣人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老則愿安。友則愿信。少則愿懷。而吾亦不知其安。不知其信。不知其懷。所謂無緣慈。力赴群機也。學者于慈定中。常念欲遂眾生諸愿。見眾生受諸勞苦。心生憐愍。即發愿救拔。先取一親愛人受苦之相。系心緣之。慈悲無極。乃至一方四天下之人。皆見其受苦。而思濟拔。

悲心轉深。湛然不動。是名悲無量也。學者入悲定中。憐愍眾生。除苦與樂。爾時深觀眾生。雖受苦惱。虛妄不實。本無消除。授以清凈妙法。令獲涅槃常樂。攝心入定。即見眾生。皆得受喜。亦初從親人。次徧天下。此名喜無量也。學者從喜定中。思念慈與眾生樂。悲欲拔苦。喜令懽喜。而計我能利益。不忘前事。即非勝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乃曰真親。又念眾生得樂。各有因緣。不獨由我。若言我能與樂。則非不矜不伐之心。又念慈心與樂。俱是空懷。在彼眾生。實不得樂。若以為實。即是顛倒。又念眾生受苦。若有纖毫憂喜之生。即屬障礙。難得解脫。我今欲清凈善法。不應著意必固我之法。今當舍此執戀。即發凈心。毫無憎愛。先取所親之人。見其亦得定力。受不苦不樂之相。了了分明。乃至十世五道。莫不皆爾是為舍無量也。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林志玲天使隕落:51歲回娘家撈金畏畏縮縮 明顯“日本化了”

林志玲天使隕落:51歲回娘家撈金畏畏縮縮 明顯“日本化了”

明月聊史
2025-05-03 22:40:06
奧沙利文:若趙心童奪冠將成為超級巨星,這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

奧沙利文:若趙心童奪冠將成為超級巨星,這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

直播吧
2025-05-03 10:20:03
世界自然資源排行榜

世界自然資源排行榜

喜之春
2025-04-19 09:20:52
“探險”沈陽恒大文旅城!業主們已經集體“放棄掙扎”了?

“探險”沈陽恒大文旅城!業主們已經集體“放棄掙扎”了?

棟察樓市
2025-05-03 17:46:02
拳王梅威瑟展示銀行余額,記者看到數字后嚇呆了,高達1.23億美元

拳王梅威瑟展示銀行余額,記者看到數字后嚇呆了,高達1.23億美元

郝小小看體育
2025-05-03 18:08:28
老好人主持掰彎小鮮肉

老好人主持掰彎小鮮肉

毒舌扒姨太
2025-05-03 22:16:15
廣東宏遠陣容大洗牌!上調多名青年隊球員,下賽季刮起青春風暴

廣東宏遠陣容大洗牌!上調多名青年隊球員,下賽季刮起青春風暴

籃球大陸
2025-05-03 18:39:19
婚姻法新規:非夫妻關系的男女自愿同居,如果被查到之后...

婚姻法新規:非夫妻關系的男女自愿同居,如果被查到之后...

喬話
2025-04-28 21:57:12
演員李飛接不到戲,陪母親街邊賣魚近一年,他為何淪落到如今地步

演員李飛接不到戲,陪母親街邊賣魚近一年,他為何淪落到如今地步

喜歡歷史的阿繁
2025-04-27 06:55:21
遼寧男女一夜情,“男子尺寸過大導致女子死亡”事件,真相曝光~

遼寧男女一夜情,“男子尺寸過大導致女子死亡”事件,真相曝光~

書畫藝術收藏
2025-03-15 19:15:05
游客反映景區管理問題集中,大同市市長立即調度:快速拿出解決方案!

游客反映景區管理問題集中,大同市市長立即調度:快速拿出解決方案!

新京報政事兒
2025-05-03 15:05:29
落馬官員劉宏建:不貪不賭不嫖,清廉務實,落馬原因令人唏噓

落馬官員劉宏建:不貪不賭不嫖,清廉務實,落馬原因令人唏噓

小江網評
2025-04-23 15:45:37
?掘金&快船搶七裁判組:馬克·戴維斯擔任主裁

?掘金&快船搶七裁判組:馬克·戴維斯擔任主裁

雷速體育
2025-05-03 22:34:24
反轉了?肖某否認后,當年護士聊天記錄曝光,誰得錯一看便知

反轉了?肖某否認后,當年護士聊天記錄曝光,誰得錯一看便知

辣條小劇場
2025-04-29 03:16:12
苗原談阿根廷烏拉圭來華:組個中國青年全明星隊,王鈺棟必須出場

苗原談阿根廷烏拉圭來華:組個中國青年全明星隊,王鈺棟必須出場

直播吧
2025-05-03 21:09:18
第三股勢力突然對巴開戰,遲早要被中國秋后算賬

第三股勢力突然對巴開戰,遲早要被中國秋后算賬

Ck的蜜糖
2025-04-30 04:19:56
球迷因火箭比賽提前結束未獲退款憤慨;臺聯:十年首次非我方可控

球迷因火箭比賽提前結束未獲退款憤慨;臺聯:十年首次非我方可控

海闊山遙YAO
2025-05-04 00:02:14
彭磊,原國企集團董事長,已被撤職、降為正科級

彭磊,原國企集團董事長,已被撤職、降為正科級

魯中晨報
2025-05-03 17:16:07
“一代鞋王”跌落神壇:200億暴跌至2億,中產不愛窮鬼不穿

“一代鞋王”跌落神壇:200億暴跌至2億,中產不愛窮鬼不穿

白宸侃片
2025-04-29 06:13:39
閑魚成為“中國暗網”?笑死在網友評論區!

閑魚成為“中國暗網”?笑死在網友評論區!

廣告創意
2025-05-03 21:43:20
2025-05-04 07:39:00
讀史 incentive-icons
讀史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
11513文章數 158031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澤連斯基:無法"確保"出席俄閱兵式的各國領導人安全

頭條要聞

澤連斯基:無法"確保"出席俄閱兵式的各國領導人安全

體育要聞

北京請神馬布里?許利民真有“玄學”!

娛樂要聞

金秀賢遭多家品牌起訴 索賠近60億韓元

財經要聞

巴菲特談貿易、AI、股市、房地產!

科技要聞

特朗普下手,英偉達對華“特供版”要改

汽車要聞

易三方科技體驗日·北京站上演硬核駕控

態度原創

親子
房產
健康
數碼
本地

親子要聞

五一出行要牢記~

房產要聞

最強書包官宣落位!??谶@個片區,將徹底引爆!

唇皰疹和口腔潰瘍是"同伙"嗎?

數碼要聞

小米五月黃金服務周開啟,旗艦平板曝光

本地新聞

春色滿城關不住 | 花漾千陽!塬上秘境藏幾重詩意?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旅游| 平度市| 安康市| 湖北省| 呼和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 景洪市| 英吉沙县| 扶沟县| 元氏县| 通许县| 南阳市| 五原县| 民和| 百色市| 咸阳市| 海林市| 祁连县| 双柏县| 达州市| 菏泽市| 炉霍县| 渭源县| 六枝特区| 石台县| 迁安市| 额尔古纳市| 汉川市| 会昌县| 右玉县| 石泉县| 曲阜市| 十堰市| 阜平县| 静宁县| 永城市| 武乡县| 独山县| 霍林郭勒市|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