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 “對等關稅” 政策,該政策對中國、印度、越南等蘋果核心供應鏈國家,分別征收 54%、26%、46% 的高額關稅,這將蘋果推向了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直接威脅其產品定價體系與市場競爭力。
蘋果公司 90% 的 iPhone 依賴中國組裝,超 80% 的 200 余家主要供應商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此次政策將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納入高稅率名單,越南生產的 iPad 和 Mac 將面臨 46% 的關稅,印度組裝的 iPhone 需繳納 26% 的關稅,導致蘋果 “China+1” 供應鏈戰略受阻。
美國本土生產可行性同樣不容樂觀。特朗普政府施壓蘋果將生產線回遷,但美國缺乏高端制造業所需的熟練工人與零部件配套體系。以得州 Mac Pro 生產線為例,核心零部件仍需從中國進口。分析師預計,若 iPhone 完全在美國生產,成本將翻倍至 3500 美元。
面對關稅沖擊,蘋果推出系列應對策略。一方面,蘋果提前在美國儲備了數月庫存,能維持至今年 9 月新品發布前的市場供應。據彭博社測算,若將 25% 的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iPhone 17 Pro 售價將較當前上漲 25%。
另一方面,蘋果加速推進供應鏈分散化,計劃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墨西哥、巴西等低稅率國家。然而,墨西哥工廠建設需 3 年時間,且難以復制中國的產業集群效應,部分供應商利潤率已壓縮至 10%-15%,進一步降價空間有限。此外,蘋果 CEO 蒂姆?庫克重啟與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豁免談判,并考慮降低硬件利潤率、與運營商合作提高補貼比例等方式,緩解消費者對漲價的抵觸。
關稅政策引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蘋果股價在政策公布后兩日累計下跌 9.25%,市值蒸發超 3100 億美元。分析師警告,若 iPhone 17 被迫漲價 43%,其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可能下滑 15%-20%。據測算,iPhone 16 Pro Max 的售價可能飆升 44%,美國民眾已出現囤貨潮,3 月汽車、電子產品和日用品采購量顯著上升。
蘋果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產業鏈的深層矛盾。特朗普政府推動制造業回流,但美國已喪失消費電子產業鏈的配套能力。立訊精密、藍思科技等中國供應鏈企業,正構建 “中國技術 + 海外制造” 的全球供應網絡。即便蘋果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其核心零部件仍有 60% 需從中國進口。
但蘋果的應對策略仍面臨多重考驗。美國市場對 iPhone 漲價容忍度有限,對供應商的壓價可能影響零部件質量與產品創新。特朗普政府未來可能擴大關稅范圍,蘋果需加速推進芯片自研和材料本地化采購。這場關稅危機,是蘋果的 “大考”,更是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重構的縮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