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簽署《黃金儲備法案》,以“拯救經濟”為名,強行沒收民眾手中的黃金,并將私人持有黃金定為非法。
這段荒誕的歷史,一是告訴你,今天川普和他的小弟們對關稅干的那些事,沒什么新鮮,也不夠狂野。比起歷史上那些將美國送上世界第一大國寶座的風云人物,他還根本不入流。
二是向你揭示了黃金在人類文明中超越物質的終極象征意義:
黃金,既可以是一種財富的終極載體,也可以是一面折射人性貪婪與恐懼的鏡子。
這不,近百年后的今天,黃金再一次成為全球無數人的“精神信仰”。
今年初,當國際金價沖破3000美元大關的預言甚囂塵上,無數人涌入金店、銀行,甚至凌晨排隊搶購金條。
然而,3月末的急跌,又讓許多人賬戶中的數字瞬間蒸發。
一位深圳的客戶在視頻會議的間隙,對我苦笑著說:“都說黃金避險,怎么我剛買兩天就跌了這么多?都說股市是賭場,這金市更簡單粗暴,簡直就是比大小!”
我想他應該忘了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那句名言:
“在資本市場,當理發師都開始給你股票建議時,就該警惕了。”
而今天,可能連你家樓下那個收廢品的大媽,都知道跟人說一句:買黃金吧。
01
要回答黃金是否值得投資,首先要撕開它的身份標簽。
公元前6世紀,呂底亞國王克羅伊斯鑄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金幣,自此黃金成為跨文明的硬通貨。
但諷刺的是,黃金本身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它不能吃、不能穿,工業用途僅占年需求的10%。
它的價值完全建立在人類的共識之上。
正如凱恩斯所言:“黃金是野蠻的遺跡。”
然而,這種“無知的共識”在經濟低迷的動蕩時期,能展現出驚人的爆發性和傳染性。
2024年,全球央行增持黃金超1200噸,創55年新高。
中國、印度民眾的購金狂熱,更將金飾消費推至歷史峰值。
這種集體行為背后,是對法定貨幣體系的不信任,是一種“亂世藏金”的本能反應。
從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開始,黃金定價的核心邏輯,始終繞不開美元實際利率。
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崩潰,并標志著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關系結束,但美元對黃金價格的影響依然很大,美元的強弱通常會影響黃金的價格走勢。
理論上,當美元加息、美債收益率上升時,無息資產黃金應該下跌。
但2022年以來的市場卻上演了“背離的劇本”——美聯儲暴力加息至5.25%,金價反而逆勢上漲27%。
這背后是更深層的恐懼:俄烏沖突、美國債務危機、去美元化浪潮……
當人們對紙幣體系的信心動搖時,黃金成了最后的“諾亞方舟”。
但問題是,這種“避險溢價”極不穩定。最近的急跌正是例證。
當美聯儲釋放“可能推遲降息”信號時,金價單日暴跌5%,無數跟風者被套牢。
黃金的“安全港灣”屬性,在流動性危機面前不堪一擊。
02
普通人投資黃金有三大認知陷阱。
在與數十位企業老板和創業者的對話中,我發現三個致命誤區正在吞掉更多普通人的財富。
第一個認知陷阱,就是把金飾當投資。
之前看新聞,杭州一位白領李女士,在品牌金店花8萬元購入金鐲,金價上漲后試圖變現,卻被告知回收價需扣除每克15元工費,最后她實際上虧損了12%。
這種飾物化的黃金投資,風險極大。
不論是品牌溢價、工費損耗,還是流動性差,都可以讓金飾成為最差的“投資品”。
第二個認知陷阱,是用杠桿炒金。
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這不失為一種通往個人財務深淵的“捷徑”。
一位廣州投資者通過某平臺以100倍杠桿做多黃金,金價波動2%他便爆倉出局。
這類慘劇證實了現貨黃金交易的黑暗面:欲望讓你高杠桿放大風險。加上平臺跑路、隱性費用等你很容易忽略的風險。
所以當普通人試圖用“黃金魔術”對抗市場時,往往會淪為被收割的韭菜。
第三個認知陷阱,是盲目信仰“黃金永恒”
事實的真相,往往和你的直覺相反。
1971年至今,黃金年化收益率僅4.7%,遠低于美股的10.2%。
更諷刺的是,若在1980年高點買入黃金,需等到28年后的2008年才能解套。
黃金的“保值”功能,在長周期中可能只是一廂情愿。
03
其實黃金真正對普通人有用的地方,不是投資,而是保險。
對普通人而言,與其糾結“黃金是否值得投資”,不如重新定義它的功能邊界。
黃金的本質是一種“危機期權”
橋水基金達里奧的“全天候策略”中,黃金占比5%-10%,作用是對沖“貨幣體系崩潰”這類尾部風險。
這種對黃金的投資邏輯對普通人同樣適用:用少量資金購買“災難保險”,而并不是指望它創造超額收益。
而且,很多時候黃金這種保險屬性也不一定經常能體現出來。
事實上,現金購買力以每年4%的速度蒸發時,黃金的“抗通脹”屬性才真正凸顯。
但此時你還要注意:黃金保的是“購買力”,而非“絕對財富”。當金價上漲時,可能只是錢“毛”得更快,而非你變得更富有。
對中小企業主和創業者而言,持有少量實物黃金(如銀行金條)可作為緊急融資的抵押物。這種“極端情境下的流動性”,才是黃金對企業主的真正價值。
除此之外,任何時候購入黃金,對你的事業成功和財富增值來說,都沒有什么更大幫助。
04
那么,普通人對待黃金,到底該不該買,以及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
我送你一句話:在不確定的世界,守住確定性的自己。
回望歷史,不論是貴金屬,還是硬通貨,從未真正保護過任何人。
古羅馬的黃金未能阻止帝國崩塌,大宋王朝的銀庫也擋不住游牧民族的鐵騎。
真正的“避險資產”,從來不是某種稀缺的金屬,而是人的認知與心性。
對于中小企業主和個人創業者,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真的想買黃金,可以用你10%的流動資金購買一份“危機保險。剩下的90%,還是務必要投入到你的團隊、產品與客戶價值中。
畢竟,黃金不會創造用戶,不會創新技術,更不會讓你的企業穿越時間的周期。
黃金更像一艘救生艇,在巨大災難來臨時,重要時刻能救命,但若把全部精力用來打造救生艇,你的船注定到不了星辰大海。
你可以握緊你手中的金條,但更要握緊那些真正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事物。
畢竟,當千年后的人類回望我們這個時代,值得放進博物館的絕不會是某塊黃金,而是一行改變世界的代碼,一條顛覆行業的創新。
這才是讓創業者創造商業歷史的“真正的硬通貨”。
作者簡介:天真一笑,資深營銷人,10萬+爆款文案創作導師,知勝咨詢創始人。曾服務過50+世界500強企業的創意營銷,并幫助100+中小企業及創業者從0到1走上品牌軌道。尋找生意解藥,就問天真一笑。有問題咨詢作者,請后臺私信聯系。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