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青磚黛瓦馬頭墻是徽派建筑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提到徽派的建筑,一般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青色的磚和黑色的瓦片。如果你對中國古建筑有所研究,就會發現,青磚黛瓦幾乎是古代建筑的標配。北京的長城、故宮,西安的大雁塔,南京的明城墻都是青磚黛瓦。
明明可以燒得出紅磚,為什么古代建筑使用的大都是青磚呢?這里面到底有何講究呢?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
- 磚的起源
想要比較紅磚青磚的優劣,我們先要了解制磚的歷史和制作原理。在以前,包括現在還特別落后的農村,很多房子都是用土坯磚做成的。這種土坯磚的制作方式特別簡單,就是把泥土、雜草加水攪合在一起,然后直接在模具里壓制成型,最后放到烈日下曬干。
這種制磚方法,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的時間。應該說,這種土坯磚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磚。它是靠日曬完成的,缺少了燒制過程。因為未經過烈火的烘烤,這些土坯磚硬度很低,抗壓性不強,防水效果也不好。
真正意義上的磚是由粘土燒制而成的。直到史前人類發明了火,掌握了燒制技術,真正的磚才會燒制出來。
2014年,考古人員在仰韶文化藍田新街遺址中,發現了5塊經過燒制的殘磚,經測定約有5000多年歷史,這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磚,被稱為“中華第一磚”。春秋戰國時期,磚已經出現在文獻記錄中。到了秦漢時期,大部分皇室、宮殿,民用住宅都是用磚做成的。
都是磚,為啥有青有紅?
青磚和紅磚的主要原料都是粘土,之所以出現紅磚青磚之別,主要是因為制作工序上的不同。
用粘土制成的土坯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如果這些鐵元素在燒制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氧化,土坯就會變成紅色,于是就變成了紅磚。
而青磚的不同在于,它的冷卻方式不是自然冷卻,而是加水冷卻。這樣粘土中的鐵就不能被完全氧化,其顏色便成了青色而不是紅色。
一、青磚的性能優于紅磚
在生產力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對于建筑的一個最基礎的要求就是其堅固性,就是我們老百姓說的一定要結實。相比于紅磚,青磚有著更強的硬度,更耐磨的質量。雖然青磚和紅磚都是高溫燒制而成的,但是青磚的燒制溫度要比紅磚高。青磚的燒制溫度在1000℃左右,而紅磚的燒制溫度只有900℃左右。
要想建筑物持久耐用,除了材質的硬度、質量之外,防水性也是一個重要指標。青磚主要是以粘土為原料,加水擠壓而成。所以它的吸水性強,透氣性好。而紅磚則是將粘土、頁巖、煤矸石等多種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經過泥料處理、成型、干燥和焙燒而成。其防水性能要比青磚差一些。
青磚的良好性能還體現在它的高密度的抗壓能力上,它可以比紅磚承受更大壓力,可以更加耐酸耐堿耐腐蝕。青磚還有一個特別獨特的性能,那就是冬暖夏涼。青磚本身導熱性比紅磚要好,所以在同樣的磚瓦房中,夏天會更加涼爽,而冬天的時候則會更加溫暖。
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即使明朝萬歷年間建成的明長城,也有四百年的歷史了。歷經前年的風霜洗禮,長城上的青磚城墻卻依然完好無損、屹立不倒,這足以說明青磚的性能確實非常好。
二、青磚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
古代的匠人們之所以用青磚而不用紅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青磚更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審美。秦漢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大行其道。在這套學說中,青色是屬木,紅色是屬火。青色給人以生發、孕育之感,是令人向往的顏色。
所以從秦朝起,青磚開始被大量使用于城墻建筑之中。
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中庸之道開始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低調、沉穩,不走極端的民族性格。而青色往往給人以清淡、平和之感。
經過歷朝歷代的文化傳承,青磚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一種美的象征,印在了國人的心中。
青磚砌成的城墻一眼望去,便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所以,幾千年來青磚不僅僅是一種建筑材料,更是一種文化審美的外顯方式。
畫像磚
說起古人對青磚的喜愛,就不得不提畫像磚。所謂的畫像磚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圖像磚。畫像磚起源于戰國時期,盛行于兩漢,大都出現在皇室貴族的墳墓中,也有的是用在宮殿的建筑上。
這些畫像磚上的內容特別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也有表現風俗人情的,還有關于祭祀征戰的。它不僅是一種審美藝術,也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體現。
到了漢代,畫像磚藝術達到了頂峰。在漢畫像磚中,人們可以感受大漢王朝那種大氣磅礴、欣欣向榮的時代氣象。這些畫像磚成為記錄歷史的珍貴圖像資料,不僅藝術價值高,而且歷史價值非凡。
秦磚
在中國有句俗話叫秦磚漢瓦。所謂"秦磚漢瓦"并不僅僅表示秦代的磚和漢代的瓦,而是對秦漢時期磚、瓦的統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風格古建筑的統稱。
秦磚以顏色青灰、質地堅硬、制作規整、渾厚樸實、形制多樣而著稱于世,有人給予“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評價,也有人稱之為鉛磚,都是形容其質量之高。
最能體現秦磚藝術之美的,莫過于1975年在陜西咸陽出土的的雙龍陰陽交會。這幅秦代畫像磚,長206厘米,寬28厘米。圖案主題為雙龍陰陽交會,為深層次含義的祥瑞圖。此磚燒制技術上非常成熟,火候較高。呈青灰色,質地堅硬,叩之清脆,蒼浩曠達,其氣派表現出不可一世的秦帝國國威。可謂秦磚中逸品重之器也。
三、封建皇權思想下的選擇
封建制度在中國延續了3000年之久,專制的皇權思想不僅根深蒂固,而且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人選擇青磚而不是紅磚,也是生活在專制的皇權統治下一種的無奈的選擇。
按照傳統的五行學說,五行和顏色的對應分別是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
周代是火德,所以推崇紅色,紅色便代表了皇權、尊貴。秦朝是水德,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標志顏色是黑色,所以,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崇尚的都是黑色。到了唐朝,黃色成為代表皇權的象征。明清時代,紅色再次成為正統。
既然紅色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紅色便成了皇家的專用色。在一片青磚黛瓦中,朱紅的宮墻更凸顯了絕對的權威。平民百姓,甚至王公大臣,都沒有權利穿紅色的衣服,用紅磚蓋房子。
在這種專制的皇權思想下,普通人也就失去了選擇紅磚的可能。你可以選擇紅磚,但卻會面臨很大的政治風險。
四、歷史的延續
除去受性能、審美、皇權因素的影響之外,古人選擇青磚而不是紅磚,也可能只是一種習慣性的選擇而已。既然前人都用青磚,我為什么不用青磚呢?既然周圍的人都在用青磚,我為什么不用青磚呢?
從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再到幾百年前的明清,青磚黛瓦已經成為中國建筑的標志性特點。它不是一塊塊普通的磚,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是一種歷史的延續。中國人幾千年的歷史痕跡、思想意識、文化觀念,都刻在了這一塊塊小小的青磚之上。
時代的發展到今天,紅磚又成了建筑用材的首選。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只要是蓋房子、砌墻,人們一般都會選擇紅磚。
這一方面是因為紅磚的價格低廉、供應充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觀念在不斷的變化。
誰會想到,曾經承載了古代中國建筑的青磚會在21世紀會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雖然現在也有出現復古潮流,不少人會在自己庭院中使用青磚,但屬于青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結語:
在3000年的中國建筑史上,青磚能得到中國匠人們的青睞,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垂青,在中國文化藝術建筑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因素。
硬度、防腐性、吸水性,冬暖夏涼的實用性這些都是青磚脫穎而出的硬性條件。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傾向,才是青磚獨領風騷幾千年的關鍵。
從秦磚漢瓦到隋唐宮殿,再到明清古建筑,青磚就像一部史冊。它將中國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文化印跡,全部承載下來。
這歷經千年風霜的一塊塊青磚,一面面古墻,早已成為中國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在那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