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在很多人心中都是救命稻草,正是因為醫生的存在,有越來越多疑難雜癥被攻克,醫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雖然醫生從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偉大工作,但現在好像真正驗證了“醫者不自醫”這幾個字,醫生雖然可以救治很多患者,但好像唯獨救不了自己。
就最近這些年,頻繁有醫生出現早逝的悲劇,真的十分可惜。比如近日玉環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喆同志,在凌晨兩點半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停留在了35歲。
陳喆在1989年出生,在2012年開始參加工作,從2012年到2025年,他工作了近13年時間,他是患者心中的好醫生,同事心中的好同事。
患者在得知陳喆醫生突然去世消息后,感到非常意外,陳喆醫生今年才35歲,這個年齡正處于壯年時期,而陳喆醫生在醫院工作,可以非常方便接受醫院的治療,他怎么會在這個年齡去世呢?
一時間大家都想知道陳喆醫生到底是如何去世的?
在醫院發布的訃告中提到,陳喆醫生因在崗期間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在4月6日凌晨2時30分不幸離世,呼吸心跳驟停的死因令大家無比痛心。
據醫學專家科普內容來看,呼吸心跳驟停是猝死的一種表現形式,呼吸心跳驟停可能是由心肌梗塞、腦卒中等原因引起。
如果不想出現猝死,就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勞累和壓力過大。
陳喆醫生在凌晨兩點半去世,訃告中提到陳喆醫生是在崗期間呼吸心跳驟停。結合這兩點內容,可以知道陳喆醫生在晚上依舊在工作。
當然這也是很多醫生的工作日常,雖然醫生屬于越老越吃香的職業,但醫生這份工作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般光鮮亮麗,不管是資深醫生還是剛入行的醫生,都需要承受較大的工作壓力。
比如骨科是以工作強度大、手術時間長而著稱的科室,骨科醫生的一天是非常忙碌的,他們每天七點過就需要到達科室進行交班。
在交班結束后,就要在科主任的帶領下開始查房,在查房過程中,他們不僅要細心詢問患者的病情,還要耐心為患者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要用言語來撫慰患者。
如果趕上手術日,醫生會更累。骨科手術精細,操作難度大,骨科手術是一件消耗精力非常大的體力活,有的時候醫生需要連續十幾個小時做手術,根本都顧不上吃飯喝水。
在忙碌完一天的手術后,醫生的工作并沒有結束,他們還需回到辦公室把自己主管的病人病歷寫完,在簽完字換完藥后,還要到病房里面看一下手術后的病人,最后沒有什么特殊情況,才會下班。
當然骨科醫生的日常工作只是廣大醫生的一個縮影,正是醫生這個群體常年擔負著高強度的工作,日復一日堅守在崗位上,才讓更多患者得到救治。
陳喆的離去也敲響了醫生職業健康的警鐘。當我們在稱頌醫者仁心時,是否也該關注他們發青的眼圈,疲憊的精神狀態呢?
說實話在推進醫療改革的過程中,除了關注藥品價格、就診流程,更該建立完善的醫護健康保障機制—合理控制工作時長、強制落實帶薪休假、定期進行健康干預,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才可以讓醫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治病救人中去。
希望大家要知道,醫者不是超人,他們也需要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最后希望陳喆醫生可以一路走好,希望他的家人可以節哀順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