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各地的游客正尋著“春天的足跡”,來到貴州打卡。貴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資源,創新旅游業態,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旅游產業“旺”起來。
位于安順市的天龍鎮,是一個有六百年的屯堡村寨。近年來,當地深挖屯堡文化資源,將傳統建筑、地戲藝術、非遺技藝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業,讓歷經600年沉淀的屯堡文化煥發新活力。
在古鎮的演武堂里,《三英戰呂布》《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等20余場精彩的地戲表演每天都吸引著往來的游客。
“剛剛看了《三英戰呂布》,服飾、背景音樂都還不錯。”畢節游客楊雪說。
游客高連興告訴記者:“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10歲的小朋友也參與了其中,這說明當地人對地戲傳承的重視。”
馬來西亞游客楊玉瓊表示,她喜歡當地的建筑物,每一間房屋古色古香,保留得很好。
安順市平壩區天龍村地戲隊負責人鄭汝紅是一名地戲非遺傳承人,他說:“最初地戲表演用的是老的武術動作,為了能夠展示地戲最精彩的一面,我們把老動作進行了改編,同時配有講解員在旁邊,講解所唱的內容,讓客人更深入更貼切地了解我們的地戲文化。”
渾然天成的傳統村落、漫長歲月的人文積淀,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天龍鎮,除了地戲讓人流連忘返,當地的銀飾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天龍景區銀鋪店負責人李雯說:“我們不僅堅守著屯堡銀飾制作技藝的傳統,也融合當下的時尚元素產品不斷創新,把傳統銀飾的款式設計得更簡約時尚,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旅游旺季,每天營業額差不多有五、六千元。”
安順市平壩區文旅局局長武青楓說:“天龍鎮一共有20多支地戲表演隊,通過表演提高市場和群眾的了解度,同時當地200多戶老百姓,還利用自家閑置的空房,做成游客需要的配套設施,來助推當地的避暑康養和旅居產業。”
不僅如此,當地還修建了屯堡文化體驗館,相當于一個小型的博物館,主要展示屯堡文化、屯堡建筑以及生活習俗,是游客了解屯堡文化的一個窗口。
“去年我們總的接待人次達到了25萬人,同比增長了32%。”安順旅游集團大明屯堡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負責人鄭菊告訴記者。
觀看特色戲劇,欣賞自然之美,感受民俗之韻,樂享研學之旅。清明假期,青巖古鎮依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與厚重的文化開展研學活動,打造沉浸式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到了很多關于清明節的知識,還了解到了青巖古鎮的文化故事,很有趣,很好玩。”學生韓詩語高興地告訴記者。
貴陽青巖古鎮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靜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們推出的研學活動,把清明節的一些主題內容穿插在里面,讓孩子們能夠把文化生根在心底,讓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從傳統建筑到民間藝術,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地方風俗,貴州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打卡。在西江千戶苗寨,十二道攔門酒成為游客感受苗族熱情好客的第一站。
吉林游客陳廣蘭激動地說:“酒很好喝,好甜,來到這里真的好開心。”
山東游客金玉說:“感覺大家都很熱情,尤其是十二道攔門酒的寓意也非常好,要體驗一下。”
西江千戶苗寨將非遺技藝、傳統節慶、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體驗,并開發旅拍、刺繡、蠟染等體驗項目,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時,景區還結合AI智能游覽,不斷豐富業態。
香港游客梁女士第一次接觸蠟染,她說:“我想選擇一個比較難一點的進行學習制作,花了一個小時做了一幅小作品,這個蠟染真的很美。”
“我們將繼續深化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一方面,進一步挖掘苗族文化內涵,開發更多具有創新性、體驗性的文化旅游產品。另一方面,通過‘AI游西江、AI機器狗、飛覽天下、西江幻地’等業態項目,加強與周邊景區、村寨的聯動合作,共同打造更大范圍的文旅產業集群,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管曾艷紅說。
記者:秦海瑭 阮博文
來源:動靜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